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科普知识 > 打糍粑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打糍粑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时间: 梓炫0 分享

打糍粑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打糍粑是土家族的风俗。土家族人普遍流行着一种过年“打粑粑”的习俗,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所以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要打糯米糍粑。

打糍粑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是土家族的风俗,糍粑,打糍粑主要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春节风俗,流行于浙江、湖南、河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上海等地。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随着居住环境的大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打糍粑迎新春的习俗也成了老一辈人心中,难以抹去的儿时记忆、家乡味道,年味传承,不论哪种感受,都饱含了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糍粑的流传

土家人

土家族人普遍流行着一种过年“打粑粑”的习俗。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所谓打糯米糍粑,据当地乡土志书记载:“系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约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粑粑也很讲究,手粘蜂腊或茶油,先出砣,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玉圆光滑,讲究美观。

客家人

客家人普遍有吃糍粑的习惯,无论平时或年节。一般是用糯米粉加水煮成糊,然后用手搓成长条,再用刀切或用手摘成一大粒一大粒的糊团,再加白糖(红糖)及花生碎粒混蘸,糍粑即成。但在揭西、五华、陆河、陆丰一带客家山区却另有一种糍粑的制作方法,叫“打糍粑”。它的制作过程是:先把糯米蒸熟后放在石臼里,然后用一根大木棒反复用力往臼里夯,一直要把糯饭捣成糊状为止。这一过程往往要由几个有力气的人轮流操作。此后的作法和前一种糍粑的作法一样。这种制作糍粑太花力气,所以叫作“打糍粑”。但它比前一种糍粑好吃得多,所以人们喜欢“打糍粑”。

打糍粑的过程详解

1. 选材

打糍粑的打糍关键是选用好的材料。首先,粑的不容选择优质的过程个细糯米,它应该具有充足的详解黏性和口感。其次,从选材到错过选择干净、制作无杂质的打糍水。,粑的不容选择适量的过程个细糖和油,以提高糍粑的口感和味道。

2. 浸泡

将糯米浸泡在水中少两个小时,直到糯米变软。这样可以使糯米更容易加工,制作出更好的糍粑。

3. 蒸煮

将浸泡好的糯米放入蒸锅中,蒸煮约20分钟,直到糯米变软但不糊。然后将糯米放入大碗中,用筷子搅拌,使其变得更加柔软。

4. 搓揉

将糯米揉成细条状,然后将其切成小块。接下来,将每个小块揉成球状,使其更加紧实。这是制作糍粑的关键步骤。

5. 包裹

将糯米球放入花生粉中,用手搓揉,使其表面均匀地裹上一层粉。这样可以防止糍粑在煮的过程中粘连。

6. 煮熟

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糖和油,然后将糯米球放入水中煮熟。煮熟的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直到糯米球浮起来并变得有光泽。

7. 捞出

将煮熟的糯米球捞出,放入冷水中浸泡一会儿,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水分。

8. 上桌

将糍粑放在盘子中,撒上一些花生粉和白糖,即可上桌享用。

190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