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原创作品专栏 > 读后感 > 张爱玲的书读后感作文

张爱玲的书读后感作文

时间: 斯祺1212 分享

张爱玲的书读后感作文

  张爱玲的作品中说道:“爱一个也是爱,爱两个人难道就不是爱?也您会说∶“是不能同时爱上两个人吧?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张爱玲的书读后感

  今早“不期而遇”翻到了张爱玲的书,说不上喜欢更说不上不喜欢,也许冥冥之中就引导着要看下去的欲望吧!看着看着太多的悲欢离合读着读着太多的爱恨情仇,也许人生的轨迹没有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远行。但从这篇文章中我却读懂了相似另一面的自己:太看重感情的人都容易满足,更容易受伤;总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付出的远远超过得到的;很固执,习惯冷战;在别人面前笑得很开心,一个人的时候却很漠落;陌生人前很安静,在朋友面前胡闹;坐在电脑前,不知道做什么,却又不想关掉它;不喜欢等待,却总是等待;经常发呆。也许人生,没有永远的爱情,没有结局的感情,总要结束;不能拥有的人,总会忘记。慢慢地,你不会再流泪;慢慢地,一切都过去了... 适当的放弃,是人生优雅的转身。

  张爱玲《流言》精彩书摘

  第一个家在天津。我是生在上海的,两岁的时候搬到北方去。北京也去过,只记得被佣人抱来抱去,用手去揪她颈项上松软的皮——她年纪逐渐大起来,颈上的皮逐渐下垂;探手到她颔下渐渐有不同的感觉了。小时候我脾气很坏,不耐烦起来便抓得她满脸的血痕。她姓何,叫“何干”。不知是哪里的方言,我们称老妈子为什么干什么干。何干很像现在时髦的笔名:“何若”,“何之”,“何心”。

  有一本萧伯纳的戏:《心碎的屋》,是我父亲当初买的。空白上留有他的英文题识:

  我向来觉得在书上郑重地留下姓氏,注明年月,地址,是近于嗦无聊,但是新近发现这本书上的几行字,却很喜欢,因为有一种春日迟迟的空气,像我们在天津的家。

  院子里有个秋千架,一个高大的丫头,额上有个疤,因而被我唤做“疤丫丫”的,某次荡秋千荡到最高处,忽地翻了过去,后院子里养着鸡。夏天中午我穿着白地小红桃子纱短衫,红袴子,坐在板凳上,喝完满满一碗淡绿色,涩而微甜的六一散,看一本谜语书,唱出来,“小小狗,走一步,咬一口。”谜底是剪刀。还有一本是儿歌选,其中有一首描写最理想的半村半郭的隐居生活,只记得一句“桃枝桃叶作偏房,”似乎不大像儿童的口吻了。

  天井的一角架着个青石砧,有个通文墨,胸怀大志的男底下人时常用毛笔蘸了水在那上面练习写大字。这人瘦小清秀,讲《三国志演义》给我听,我喜欢他,替他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叫“毛物”。毛物的两个弟弟就叫“二毛物”“三毛物”。毛物的妻叫“毛物新娘子”,简称“毛娘”。毛娘生着红扑扑的鹅蛋脸,水眼睛,一肚子“孟丽君女扮男装中状元”,是非常可爱的然而心计很深的女人,疤丫丫后来嫁了三毛物,很受毛娘的欺负。当然我那时候不懂这些,只知道他们是可爱的一家。他们是南京人,因此我对南京的小户人家一直有一种与事实不符的明丽丰足的感觉。久后他们脱离我们家,开了个杂货铺子,女佣领了我和弟弟去照顾他们的生意,努力地买了几只劣质的彩花热水瓶,在店堂楼上吃了茶,和玻璃罐里的糖果,还是有一种丰足的感觉。然而他们的店终于蚀了本,境况极窘。毛物的母亲又怪两个媳妇都不给她添孙子,毛娘背地里抱怨说谁教两对夫妇睡在一间房里,虽然床上有帐子。

  领我弟弟的女佣唤做“张干”,裹着小脚,伶俐要强,处处占先。领我的“何干”,因为带的是个女孩子,自觉心虚,凡事都让着她。我不能忍耐她的重男轻女的论调,常常和她争起来,她就说:“你这个脾气只好住独家村!希望你将来嫁得远远的——弟弟也不要你回来!”她能够从抓筷子的手指的地位上预卜我将来的命运,说:“筷子抓得近,嫁得远。”我连忙把手指移到筷子的上端去,说:“抓得远呢?”她道:“抓得远当然嫁得远。”气得我说不出话来。张干使我很早地想到男女平等的问题,我要锐意图强,务必要胜过我弟弟。

  我弟弟实在不争气,因为多病,必须扣着吃,因此非常的馋,看见人嘴里动着便叫人张开嘴让他看看嘴里可有什么。病在床上,闹着要吃松子糖——松子仁舂成粉,掺入冰糖屑——人们把糖里加了黄连汁,喂给他,使他断念,他大哭,把只拳头完全塞到嘴里去,仍然要。于是他们又在拳头上擦了黄连汁。他吮着拳头,哭得更惨了。

  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磁罐里。旁边有黄红的蟠桃式磁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阳光照到那磨白了的旧梳妆台上。有一次张干买了个柿子放在抽屉里,因为太生了,先收在那里。隔两天我就去开抽屉看看,渐渐疑心张干是否忘了它的存在,然而不能问她,由于一种奇异的自尊心。日子久了,柿子烂成一泡水。我十分惋惜,所以至今还记得。

  张爱玲《落叶的爱》赏析

  因为一直很喜欢这首诗,忍住说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是张爱玲刚刚遇到胡兰成的时候所写的诗。当时她的生命正是最辉煌的时刻。然而这个落叶,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她自己。她是一个很决绝的女子,决绝到世人都说她是传奇。

  叶子,本来就是来自大地,经历了一个春夏的繁茂,等到它真的成熟了,却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然而这个尽头有它最最重要的情缘。明明知道是晚了,但是甘心情愿。大地上的投影在等它,也许经历了春与夏风和雨的磨砺,使得落叶更加珍惜更加无悔的寻找自己性灵的投射。经历天的刀光楼房的尘梦,这实在是一种磨砺。

  落叶在离开树的一刹那已经垂垂,然而在空中的坠落更加加速了它的垂危。自己的灵魂一直与自己相隔,隔着天光隔着尘梦。只有在最后的坠落中得到遇合。它煎熬了一个春夏,煎熬了最惨痛的坠落,同样它收获了灵魂的迎合。如同相爱而不能爱的两个人。

  于是坠落着,枯萎这,燃烧着。即使落叶勉强要装作中年的沉稳,装作必然的结局,但是它还是为那个影子感动,因为它在迎合它,迎接它的到来。尽管是垂危的,尽管是短暂的,但是那也是永恒的相聚。他们相互怜悯着依附着。

  秋阳里,叶于影和抱着。静静的安歇着最后的时光。夕阳无限,这是他们一直期待着的结局。相隔着痴迷了一世的情缘,换得安静的对面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

  没有看过张爱玲红极一时的小说,最开始接触她只是因为一篇《有些人我们一直在错过》,后来再看她的散文集《流言》。也看过一点点她的《倾城之恋》。

  这本《流言》中字里行间展露出张爱玲的率真、自然,很随性的感觉。写的都是世俗生活,邻里之间,但却包含着她对人性,人生的思考。她津津乐道于饮食和生活。用最直白最亲近的方式向读者诉说她所喜好和憎恨的事物

  “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她毫不掩饰的甚至有些得意的标榜自己对现实世界和生活的热爱,没有清高孤傲之感。

  “新绿的豌豆,熟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把菠菜洗过了,倒在油锅里,每每有一两片碎叶子粘在蔑篓底上,抖也抖不下来;迎着亮,翠生生的枝叶在竹片编成的方格子上招展着,使人联想到篱上的扁豆花。”(《公寓生活记趣》)鲜亮的色彩正体现着她对生活的喜爱。文中还描写的风味独特的红米饭,工作不给力的热水器。给人很强的趣味感和生活的感觉,完全没有骚人墨客的满目愁绪,或者深刻无情的对社会的揭露。

  《烬余集》中走二十里的路去吃冰激凌;《童言无忌》中“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的豪言壮语。在这本书里让我们看到了张爱玲不一样的一面,真实的有些让人吃惊却也世俗的让人喜爱。就好像卸去崇高的伪装,普通事物在她笔下有了美感和愉悦之情。

  《公寓生活记趣》中再热也要在背心上加一件小褂的电梯先生,《到底是上海人》中趋炎附势浑水摸鱼的上海人,甚至《道路以目》中用车载老母亲的邮差,炒白果的孩子。作者用幽默又略带戏谑,洋溢着赞美之情的笔写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从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的脸上感受生活的安慰和满足。

  “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核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时代的车轰轰地向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我们只看见自己苍白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看苏青》):“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自己的文章》)这些文字读来让人惊心,她所求的不过是那种岁月静好的生活,但现实中“惘惘的威胁”使她的愿望落空。繁华和喧嚣背后,作者流露出荒凉的悲哀,好像预想到自己悲剧的人生和结尾。

  最让人难忘的是《爱》中:“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后世人称用“流言体”命名她的文学风格。的确,这本书用一种很絮叨的方式,甚至有些白描的展现她平淡又不平凡的生活。生活的气息浓浓的溢出来,像是刚盛出来的米饭的热气,不像小说那么的苍凉。张爱玲,在这本书中只是个聪明,有些可爱情调又有些刻薄的上海小女人,甚至有时还非常的幽默。是的,这本书中,有着张爱玲的可爱,她和姑姑、朋友一起,生活得热热闹闹。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

  秋凉的薄暮,小菜场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俏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更衣记》)

  "私语"的语境中,充满了这种对身边的人生琐事和寻常图景的发现与感悟、它使作者深深地感叹"活在中国就有这样可爱: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诗与胡说》)这种对"珍贵的东西"的捕捉,冲淡与调和着语境中荒凉与"忧伤"的背景。它昭示着构成张爱玲人生信念的真正支撑的,是"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张爱玲最终留给我们的形象,是一个孤独的女性留连于店铺的橱窗前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地观赏每一件时装的质地、款式甚至丝边的金线与带端的排穗的形象。

  尽管橱窗的玻璃映出的苍白的面孔时时使她从心底深处泛上一种苍凉感,但正因为有这种苍凉感作为对照,"生命的欢悦"才愈发楚楚动人。苍凉底色的映衬,无疑给这种入世精神赋予了一种力度。张爱玲曾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自己的文章》)"私语"语境所给人带来的凝重感,或许正由于这种"参差的对照",《流言》中"深长的回味",正在于这种既对照又统一的语境之中。

  透过张爱玲"嘁嘁切切"的"私语",更强烈地打动我们的,还是生存在那个"可爱又可哀"的年代里一个孤独女子的感性心理世界,是作者所承载的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太过沉重的负荷,是在动荡的年代里仍牢牢把握"微末"的人生悦乐的生活态度。尽管张爱玲是孤独的,但她并未流于感伤,也并没有着意夸大人生的苦难,而是坚忍地承受个体生存的宿命,平静地呈示一个女性对于"荒凉"世界的直觉和观感,客观地再现人生中一切美好与丑恶的事物。张爱玲以她的《流言》,奏出了四十年代中国散文的一阙华美的乐章。


相关文章:

1.张爱玲散文读后感 张爱玲散文全编的读后感

2.读张爱玲《半生缘》有感

3.精选张爱玲《白玫瑰与红玫瑰》读后感

4.张爱玲散文读后感天才梦有感

5.张爱玲怨女读后感

13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