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围城读书心得体会500字

时间: 巧绵21291 分享

  一本好书是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的,《围城》就是那本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好书,它于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印,一九八零年重印,然后到现在,一直受到读者们的喜爱.

  围城读后感1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应该说是同情。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但最终却为他选择了一个悲惨的命运。方鸿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抱着无奈的心情,他一头钻进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单恋。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大学勉强毕业。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士文凭失之交臂。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假文凭交差。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终于在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的确,面对生活,有的人因为曾有过失败,便不敢主动去接触;有的人因为平凡,便以为无能而不想去接触;有的人则因为已经取得过成绩,怕弄不好有损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去接触。他们总是生活在自己心灵的阴影中,受到心灵的束缚而不愿去尝试,不愿去拼搏,最终也只能在心灵的围城中越困越深。

  的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失败面前,我们不应当气馁;在平凡面前,我们更应当执着;在成功面前,我们更应当拼搏。人生最大的对手莫过于自己,只有走出心灵的围城,才能取得成功!

  围城读后感2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到“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方鸿渐在没有结婚前,总想着,结婚后却有另有一番感悟。人性总是贪婪的,永不满足的。就像女人买衣服一样,当她逛街看到一件非常喜欢的衣服时,却又不足以支付其价钱,那么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心里都会一直挂记着这件衣服。可若是当时看见时就将它买下,或许会因为新鲜感而喜欢上一阵,但很快就有被其他的衣服吸引了。所以说,得不到,你会给那个人或物用想象加以美化,优点永远留在心里,而缺点(包括新的缺点)却不会记得那么牢固。而得到的,你会慢慢发现他的缺点,慢慢不在乎就会不珍惜,这时会更加怀念得不到的。当你喜欢一样东西时,不一定要拥有,但是不试着去追求。

  但盲目的追求不一定是件好事,强行得到一件东西而使用手段,换来的或许是别人的看不起。在前往三闾大学的坎坷之旅中,方鸿渐问及赵辛楣这一路是否觉得自己讨厌,赵辛楣脱口而出,前半句算是回答方的提问,后半句则是对他一针见血的评价。大学期间,方鸿渐在准岳父周先生资助下出国留学。可显然方鸿渐心思并不在学习,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这张证书确实为他回国带来方便,也是他令人失望的人生的一笔,但实在没什么骄傲的,甚至是可笑的。

  在这浮华的都市,我们都在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去换取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并没有多少过人之处,却又幻想这个世界对你我另眼相待。每天都被唠唠叨叨的信息吞没,何曾不想逃出这围城,去往另一座城。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困境,人活着就应该不断地追求,而不是逃避。尽管生活上、事业上、爱情上都不大如意的方鸿渐,依旧选择追求人生,最后与孙柔嘉结婚。是的,没有谁的人生旅途是顺风顺水的,更没有随便看破的红尘,逃避挣扎都是没有意义的。也许我们坚定地亦步亦趋朝心中目标走去,被现实和挫折打击,曾一蹶不振,但是只要朝着目标靠近,曾经的一蹶不振就当做停下脚步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

  地球还在绕着太阳转动,而我们也在追逐太阳的脚步,明知道永远不会到达,只能等到地球的终结。人生总是坎坷的,不需要辉煌,也不需要太灿烂,只需要刚刚好。刚好到达追求的彼岸,不要在这追逐的世界,追逐的人生中迷失自己,自己满意彼岸足够好。

  围城读后感3

  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是场悲剧,尽头是衰老,或者更远,是死亡。造成悲剧的原因呢,是方鸿渐的软弱,是孙柔嘉的算计,是两家人的迂腐,是人的虚伪,是婚姻的欺骗性,是因为,揭开了面具,大家一样丑陋。

  围城里的每一个人,都戴着面具,像女人脸上擦的脂粉,男人面上的油光,粉饰出太平,而底下藏着的暗涌则永远捉摸不透。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事实与实干从来都不真正重要。一个人只需要恭维便可以一直快乐地活着,一个人只需要聪明地恭维该恭维的人,便可以获得如鱼得水的资本。苏文纨和曹元朗事实上是绝配,远比爱慕她的赵辛楣与她倾心的方鸿渐来的般配。两人都是沉醉在这虚伪的应酬堆积起的世界里无法自拔的人,互相吹捧,互不戳破,岂不乐哉?

  方鸿渐是软弱的代名词。若他不软弱,面对苏文纨的步步柔情的紧逼能直起腰板拒绝而不只是背后下定决心,见了面又沦陷,也不至于赔了名声,折了唐晓芙;若他不软弱,面对高松年的欺负能硬起声来反抗而不只是背地里咬牙切齿,也不至于落得狼狈离开;若他面对孙柔嘉的温柔陷阱与威胁能坚决抵制,而不只是屈从后再后悔,也不至于走进婚姻的坟墓;若他面对庸俗而迂腐的家人,能坚决而果敢地选择对立,也不至于让婚姻步步陷入泥沼。方鸿渐的软弱,藏在面具下,孙柔嘉没看到,或是看到了而情愿欺骗自己,以为这面具能戴一辈子。

  孙柔嘉是个小女人,即使她读过大学,在多数人看来也知书达理,可结婚后,梳起发髻,身为人妇,终究也成为了众多满腹怨念的妇女中普通的一员。计较着丈夫的一言一行,心里绞着小小的委屈不依不饶。孙柔嘉的不宽宏大量、不通情达理、不温柔大方,藏在面具下,方鸿渐没看到,或是看到了而情愿欺骗自己,以为这面具能戴一辈子。

  面具终究被婚姻扯下,被生活里的鸡毛蒜皮撕碎,而慢了的钟当当地摆着,只能记下无限的争吵与可笑的悲伤。

  别相信所有美好的表面,揭开了面具,大家一样丑陋。

  围城读后感4

  时至今日,多数人已习惯于把“围城”单纯地解读为婚姻。实际上,《围城》这部作品是一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视角下的社会画卷,书中对人情世故的洞悉,众生百态的描摹,对人的本性和出路的探讨,都体现着作者绝伦的智慧和浓厚的幽默感。事业、婚姻、家庭都是此书探讨的要素,若仅仅把《围城》理解为一部婚姻指南,未免有“管中窥豹”之嫌。

  《围城》的内容包罗社会诸般、各色人等,每次重读时,总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然而,本文能做到的也不过是“见其一斑”,撇开“围城”的经典理论,试图从另外角度来品读这部著作。《围城》的故事发生于抗战时期,成书于1946年。然而其中反映的种.种社会现象,刻画的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虽时隔数十年,在当下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甚至与不少热点暗相契合。

  现下网络流行各种“鄙视链”,譬如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韩剧的,看韩剧的鄙视看国产抗日剧的,诸如此类。其实这一提法的发源时间,也许比很多网友想象的更早—《围城》中的诗人曹元朗瞧不起方鸿渐,便依循了这样一条鄙视链:“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这条存在于大学里的鄙视链,到了二十一世纪大概仍然适用。或许是寻求优越感,又或许是“怒刷存在感”,总之某些思想并不一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步,而是深深固化在整个族群的血液当中,一直传承下来。

  围城读后感5

  《围城》这本书我也是刚刚读完不久,但我对这本书的感受特别深。

  本书以方鸿渐为线索,来表现世间百态。人物的描写十分的精致,不同的群体表现出不一样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很具有讽刺意义。我们都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都活在“围城”里,同时又活在“围城”外。永远达不到的是目标,永远满足不了的是欲望。我相信我们每一次读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五年后看它是新的,十年后看它还是新的,一百年后看依然是新的。《围城》就是如此。

  杨绛先生其实早已概括出了《围城》的精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是啊,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当我们上小学,上中学的时候,我们都盼望着上大学,因为上了大学就没有人逼着我们去做作业了;就没有人阻止我们干着干那了;我们会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的跟自己喜欢的异性交往;我们还可以去我们想去的地方……

  太多太多的诱惑诱使着我们快点长大。可是当我们真正上了大学,我们才领悟到事实不是这样的,入学的新鲜感过后,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颓废了,我们开始上课玩手机,逃课,整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打游戏,宿舍门都不想迈出一步,渐渐地我们迷失了自己。

相关文章:

1.《围城》读后感1500字优秀作文

2.钱钟书《围城》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3.关于《围城》读后感6篇

4.围城读后感1000字 高中生读书笔记

5.关于《围城》读后感1000字5篇

6.关于《围城》读后感600字5篇

35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