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热点资讯 > 三伏天养生窍门有哪些

三伏天养生窍门有哪些

时间: 倩愉0 分享

三伏天养生窍门有哪些_三伏天吃什么好

三伏的人需要不断养生调理身体,“三伏”,据说是古代秦德公最先提出的,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伏”是隐伏起来避暑的意思。三伏是一年里最热的时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伏天养生窍门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伏天养生窍门有哪些

三伏天养生窍门有哪些

日常生活上

要静心

所谓的静心,就是指人心静如水,心无旁骛的时候的感觉。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天气越是炎热,我们越要心静,尽量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不要什么都操之过急,一昧求快。三伏天要注意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感到心烦意乱时可以想想绿林、蓝天等,平静一下心情。

要休息好

炎炎夏季,本就让人容易困乏,加上劳心劳力地工作,午休就更加重要。20-30分钟的一个完美午休可以改善大脑供血,缓解疲劳感,预防脑中风。俗话说得好: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医学已经证明:中午小憩,有助身体健康和下午继续开展工作。特别是在炎炎夏日。这一点,古人做得很到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杨万里有诗云“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夏日白昼很长,睡个美美的午觉,一下午就都是精力充沛。

要做锻炼

夏季气温高,运动锻炼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环境,夏季进行体育锻炼能避免体能的衰退,有效地提高人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运动也是最好的美容排毒圣品。早上一个有氧运动也是不错,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强自信心。

饮食上

不要吃生冷食物

炎热夏季,凉拌食品和冷饮成了很多人的最爱,但是生冷食物进食过多会影响身体健康。生冷的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刺激胃肠黏膜产生应激反应,诱发胃痛、腹泻等症状。生食如果洗不干净,很容易残留农药、细菌,也会伤肠胃;生的海鲜、肉食还可能有寄生虫。因此建议大家还是以熟食为主。凉拌菜、蘸酱菜等,一定要用清水认真将食材冲洗干净。

不要吃油腻食物

夏季气温较高,消化功能和抵抗力相对减弱,因此要多喝水,少吃油腻食品,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新鲜的蔬菜和豆制品。食谱应该以清热、化湿、清心、补脾为主。过于油腻会造成胃肠负担,还会导致肥胖。所以尽量少摄入油炸类食品。

不要吃辛辣食物

夏季正当头,如果饮食过多辛辣煎炒食物,或长时间讲话,睡眠不足等,常常会引起脾胃伏热、心火上炎——俗称“上火”。而人在“上火”时,抵抗力会降低,就会出现如热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症状。夏季本来就干燥燥热,在饮食方面最好是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最好少吃些辣椒、火锅这类刺激的食品,防止脸部因上火长痘。

三伏天吃什么好

莲子

夏季吃莲子可以养心护心,而且还能帮助你提高睡眠质量。另外,专家认为,三伏天天气闷热,人们容易心烦气躁,吃点安神的莲子可以平稳情绪。

生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这句古语相信大家都知道,夏季吃姜可以防治腹泻,生姜中的成分还可以防暑降温,湿热体质的朋友吃姜还可以去除湿热,保健身体。

薏米

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利水、利尿的功效,夏季湿邪容易入侵身体,吃点薏米能帮助体内排毒祛湿,值得一提的是,夏天容易诱发斑秃,常吃薏米还有生发的作用。

苦瓜

夏天要吃点苦才有利身体健康,苦瓜就是个不错的选择。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夏季吃苦瓜还可以平稳血压,小孩夏季多吃苦瓜也能预防手足口病,提高身体抗病毒的能力。

绿豆

绿豆汤应该是夏季很多家庭的必备,夏天喝绿豆汤可以清热解毒,而且人们在夏季容易没有胃口,绿豆汤可以增进食欲,但是小编要提醒大家,绿豆寒凉,不能一次性喝太多绿豆汤,以免出现腹泻症状。

三伏天要注意些什么事情

一、外出做好防晒措施,以防中暑

一般来说,上午十点到下午三四点,紫外线指数最高,容易中暑,大家最好在此期间减少户外活动。要外出的话,要做好相应的防暑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防晒霜。可以多喝些淡盐水和绿豆汤,消暑又补充水分。

二、中午10点至下午4点不宜户外运动

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研究表明,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小的风速易使汗液无法快速蒸发,人体散热出现困难,体温调节也受到限制。一旦热量积蓄在体内,就会引发全身发热、头晕、口渴、恶心等中暑症状。因此,室外运动至少要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个时间段,最好选择在7点至8点这个时间段,建议9点之前结束锻炼。

三、忌吃过多的冷饮

三伏天时气温炎热,此时,身体体温上升,吃冰的之后会冲淡胃液、刺激肠道、促使肠道蠕动和亢奋,减少食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影响到人体对食物的吸收和利用、造成脾胃损伤。

五脏六腑是寒凉的,此时再吃冰吃雪糕,相当于雪上加霜,尤其是本身寒气就重的人,再吃就更寒到骨髓了。如果怕热可以喝常温的凉白开,朴素又养生。如果坚持一个三伏天不碰冰饮、雪糕,即使不专门去冬病夏治,体内的顽固寒气也能自己好大半,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别怕冷、手脚冰凉的人。

四、勿在室外打赤膊

打赤膊短时间内可使皮肤温度降低,但由于皮肤温度低于外界温度,时间一长,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吸收热量,让人感觉更热。所以,越是暑热难熬,越不能穿背心短裤,甚至赤膊。打赤膊觉得凉快,只是心理作用,而且皮肤长时间暴晒在阳光下容易造成晒伤或引发日光性皮炎。

五、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夏季蔬菜喝水果营养丰富、种类齐全,而且大多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所以应该多吃一些。以冬瓜而言,其味甘淡而凉,有清热解毒、利水化痰、消暑解渴之功效。

在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前,一定要清洗干净。因为瓜果在收获、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常会遭受各种微生物致病菌、寄生虫卵的污染。因此,在吃瓜果之前,一定要认真清洗,然后再用开水烫一烫,以杀灭病菌或虫卵,防止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三伏天的由来

(一)“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2005年。

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多少有些出入,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要注意防暑降温。

(二)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古人规定:

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于是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下一个三伏共计30天的年份是2031年。

古代三伏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2005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多少有些出入,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要注意防暑降温。

196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