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热点资讯 > 大学生为什么选择慢就业

大学生为什么选择慢就业

时间: 邓镇0 分享

大学生为什么选择慢就业原因

所谓“慢就业”指的是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进行创业考察,慢慢考虑未来发展道路的现象,与毕业后急于马上找到一份工作而加入求职大军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那大学生为什么选择慢就业?

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

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慢就业”现象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毕业就业模式。传统上,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而“慢就业”则先不工作,慢慢寻找合适机会再工作。据统计,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因此,表面上看起来,“慢就业”比传统就业模式似乎更理性,对就业更有耐心。然而,“慢就业”现象日益普遍的背后,却折射出当前社会的一些现实特征。

“慢就业”之所以越来越普遍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提升。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就随之出现。2003年起,每年本科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年年都创新高。然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却并未随之快速增长。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的结果。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性,及其他约束性制度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较高的工作转换成本、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这些成本极大地影响着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工作搜寻行为,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慢就业”的主体为90后

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非常急切的就业需求。目前大学毕业生的父母多数为70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不需要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他们有实力也有意愿让自己的子女慢慢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慢慢思考人生大事。因此,毕业生刚开始找工作时可能会掺杂过多的家长意愿,对工作比较挑剔。90后自身也是相对较为随性的一代,他们更多的是考虑自我发展而不是家庭责任,这与他们的父辈正好相反,因此,70后大学毕业生多数都直接进入工作状态,而极少选择慢慢就业的方式。时代在发展,人们对于大学生“慢就业”模式也日益理解和接受,这使得大学生“慢就业”模式的流行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大学生“慢就业”的成因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当前大学生“慢就业”情况,本研究面向大学生发放问卷520份,有效问卷506份,回收率97.31%。在调查的对象中,产生焦虑,就业压力巨大的比例为49.01%;社交恐惧,不愿与他人交流,其比例为14.23%;出现自我评价偏激,自负或自卑情绪的为8.89%;性格大变,趋于自闭、抑郁、内向的情况,其比例为1.78%,其他情况占比26.09%。依据实际调研发现大学生“慢就业”的成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大学生“慢就业”的应对路径

强化就业创业支持顶层设计。结合新形势深入研究制定就业创业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做到精准施策。优化高校就业创业考评体系,适度为“慢就业”现象预留弹性空间。选取毕业学生就业创业模范高校与典型案例,组织做好宣讲工作。探索建设“慢就业”服务平台,加强“慢就业”群体的服务指导。

科学拓宽就业创业渠道。结合新形势和新问题,各地方政府应充分挖掘好区域的新业态就业创业潜力,落实落细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深化创新市场机制,科学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条件允许的,可以考虑出台鼓励引导大学生毕业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

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加快构建大思政格局,突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和协同育人功能,将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理论与实践内容纳入其中,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工匠精神,通过开学第一课、社会热点集体说、名师进课堂等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活讲透国家关于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切实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深挖和凝练各类课程所含的价值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创新打造课程思政精品案例,实现专业知识、价值引领和育人元素的深度融合,培育新时代就业价值观,引导学生个体价值实现。

1938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