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文学 > 高三励志 >

高三生读的励志文章_高三励志的文章

时间: 小龙0 分享

  在高三的重要时期,我们学会励志很有必要,有哪些励志的文章值得杆伞的学生读呢?下面小编已经为你们整理了高三生读的励志文章,供大家参阅。

  高三生读的励志文章:会挽雕弓如满月

  作者:夏诗耀,2009年重庆市高考理科状元,高考总分693分,其中语文123分,数学144分,英语137分,理科综合289分,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国际班。

  高考,就这样走来,又匆匆远去。我不禁想起席慕蓉的《青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的微笑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身经百战铸良弓 梦却碎

  那年奋斗的激情如烈焰在我心中跳跃,一把精良的战弓即将成形。

  还记得,卧室的墙壁上,贴着醒目的梦想,那几个放射着红色光芒的大字,至今仍闪耀在我的梦里。每天早晨,只要一睁眼看到那面厚重的承载着梦想的墙壁,我便会毫不犹豫地蹦出被窝,充满激情地投入新一天的学习。

  我一直都在努力。我坚信,会挽雕弓如满月。

  2008年的冬天破天荒地下了几场雪,但我却能感到全身异常温暖,因为奋斗的激情在炽烈地燃烧,我又听到那个水木清华的梦想在不断呐喊:加油,加油!

  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力量,驱使着我在大年初一也放弃休息,一个人关在书房里奋笔疾书;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我看到自己在纸上随意写下的“清华”二字便潸然泪下;我也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在这个下雪的冬天,赶走了阴暗的严寒,让我的信念一直闪光……

  高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依然激情昂扬。

  然而,不幸就在高考前的两个月降临。也许由于对高考过度重视,我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当医生告诉我必须住院治疗时,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在医院里,我无法静下心来养病,因为我真的还有许多事要做,还有一个梦想要去追逐。回到教室时,离高考只有不到两个月了,我第一次感到了焦虑。但急也没用了,于是我调整心态,重新投入高考的备战中。

  当六月的阳光投向大地,神秘而神圣的高考终于向我走来,步履轻盈,点尘不惊。高考的模样越来越清晰,我看见她神圣的笑容,然而,我却没能看见她的飘飘长袖中藏着的是什么。当我看清时,她已远去,只留一地零乱的梦想破灭后的碎片。

  骄阳似火,我的心,却是严寒。然而,我依然相信,路总会有的,我的前方,依然会有一片繁花似锦,只是通往那儿的路,可能会铺满荆棘,可只要有信念,我就可以到达梦想的远方。

  哭完之后,抬起头来,我高呼,会挽雕弓如满月。

  重挽雕弓向西北 朝天阙

  带着梦想的碎片,我去了上海交通大学,走入了那个不怎么熟悉的大学校园。

  在大学里,我继续努力学习。上海的花花世界都与我无关,我只是在图书馆和自习室里寻找着精神的寄托。然而,一个让我自己都惊讶的想法浮现在我的脑海:回中学去,重新高考,为了水木清华的梦想再次奋斗。可我的父母、同学以及我的高中老师纷纷表示反对。于是,我不得不回到了自习室的角落坐下,继续看书。

  秋天,叶儿凋零如飘飞的精灵,片片落叶化身为梦想,留给我联想的引线,通过风中的低鸣,缝合了我那零乱一地的记忆——关于梦想的记忆。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11月,我再次病倒。我又住进了医院。这次一住就是一个月。在医院里,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无边寂寞。在寂寞中,我思考着人生。曾经被否定的那个疯狂的想法——重新参加高考,再次浮现,这次,我下定了决心。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空中的鸟儿,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地奔向遥远的太阳,即使痛苦、受伤,只要有心中的梦想为我指引方向,我就能够积蓄所有的力量迸发。

  尽管这次遭到更加强烈的反对,我却一点也没有动摇,因为,梦想在召唤。

  当飞机从上海抵达重庆,在江北国际机场降落时,我又一次看到了那样熟悉的灯火通明,我轻轻地说:我回来了。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我终于回家了,更因为,我又有机会了,我的梦想又重新开始闪光。

  第二天我便开始上课。虽说大半年没有接触高三的知识了,我仍然可以听懂老师讲的课并且回忆起部分内容。但是做起题来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毕竟那么久都没有做过高中的题了。好在时间还很充裕,所以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高考前恢复元气。

  一诊考试我考得很不理想,但是我一点也不心慌,毕竟才回来十多天,一诊的失败完全是在意料之中,并且这也可以激励我在寒假努力学习。第二学期开学,我充满信心,因为在之前的寒假里,我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越。

  只剩最后四个月了,为了能充分利用时间,我做好了最后的规划。在开学时,我为每一个月拟订了简单的月计划,又在每周开始时制订周计划,然后又在每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日计划。计划让我知道随时有事做,不会因为事情太多而无处下手。另外,我也更加注重总结,在每一次的大考后,我都会静下心来,抽出两三个小时仔细反思这次考试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便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做得更好。

  这次复读,我更重视听老师讲课。记得去年读高三时一位老师曾经讲过,高三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老师的思维复制过来。当时我还不怎么赞成,现在才觉得真的很有道理。要是我能够在听课的过程中一点点地复制老师的思维,同时再融入自己的智慧,那在高考中,我一定能够所向无敌。我还发现老师讲的东西虽然大都比较简单,但仍时不时地会有一些被我忽视或遗忘了的东西,一堂课下来,收获不小。这比花一堂课的时间去做题收获的还多。

  计划本一页页翻过,第二次高考如约而至。

  2009年6月6日晚自习后,我独自漫步于南开校园。又要上战场了,又要离开这美丽的校园了,我的心中泛起波澜。然而,当我走出那片竹林,触摸到那清凉的月光时,心情再次归于宁静了。我似乎又听到了当年从未知的地方传来的零落箫声。周围再一次氤氲着这个季节不曾有过的湿润和一缕似曾相识的清芬……我能听见一个声音:去吧,为梦想而战!

  2009年6月7日早上,我随着人流涌入考场。我们都是逐梦的人,我们都为着自己的梦想做了各式各样的付出,当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临,我们都不顾一切,只为达到梦想的彼岸。

  试卷发到我手中的一瞬,我感到一种神奇。高考试卷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原来,高考题不过是普通的纸上印着普通的题,只是这套题被外界和我们自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高考结果出来了,终于,我手握雕弓。

  我还要继续打磨,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高三生读的励志文章:有时间就有奇迹

  “无论处境是多么的不容乐观,你们都要坚信,只要还有哪怕是一秒种的时间,就会有奇迹出现的可能。”

  前天与一网友聊天,对方自称是人民大学的才子,我问他是怎样考入这所著名学府的,他打出这句话。我一头雾水,紧接着又问这话同他考得上考不上人民大学有什么关系,于是我眼前的电脑屏幕上有以下字句浮现出来。

  我高中时的母校是所刚刚成立的私立中学,我是它的第一届学生,由于这个缘故,我们的成绩普遍很差,尽管我已是其中的佼佼者,充其量也只能考上个一般本科。更为致命的是,我们还大都破罐子破摔,认为自己反正是没有希望了,混日子过吧!然而就在距高考还有半年的时候我们的校长,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老知识分子,给我们开了一次特别的校会,也就是自那次校会过后,我的人生起了转折。

  他打字的速度很快,我的眼睛随着字体的跳动在不停地闪烁。

  老校长在会上说的就是这句话,还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发生时间是1977年我国文革后第一次恢复高考期间,主人公是一个因卷入白卷英雄洪流而荒芜了学业的红卫兵,当红卫兵得知各大高校重新招生的消息时距考试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了,红卫兵开始拼了命的复习,三个月过后,他人瘦了一圈,但也考上了他所属省份的最好的一所大学。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的那个红卫兵就是我们的老校长,我们听后都猛然气血贲张,三个月就可以这样,我们距高考还有半年哪!那岂不是大有可为了?结果我就考上了人民大学,学校升学率也一举夺得地区之冠,怎么,你不相信吗?这一切在你看来或许根本就是个奇迹,是的,它是奇迹,但它也是真实的。

  “我信,我信……”我的激动使我慌乱,以至于颤抖的双手在敲击键盘时不停地打出了这两个字,你要知道,我距高考也只剩下半年的时间了,我是多么地愿意相信这个事实啊!况且,我又有什么理由去怀疑这一伟大的真理呢?

  高三生读的励志文章:只需去战斗

  即使在无尽的黑暗中,我也敢微笑着独自前行。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在艰苦环境中仍不颓其志者。——题记

  呓语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开篇曾反复论述轻与重,我很喜欢这段辩证。那么就让我“东施效颦”一番,思考一个简单命题:

  公平与不公。世界自开辟就有天与地之分,我们从出生就有穷与富之别,有贵与贱的分别,有聪明与愚笨的分别,有出生在高考录取率极高与极低地区的差别。对于这种差别,太多人在怨恨,怨恨自己的父母贫穷,怨恨自己的相貌不出众,怨恨别人的聪明,可这些怨恨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处境。

  那么出生富贵者,惊艳倾城者,聪明绝顶者,对他们就一定是公平的吗?没有了贫穷就缺少了奋斗动力,没有了普通就陷入了过多的诱惑,有了聪明可能让你过于浮躁而一事无成。总有人更聪明,有人更漂亮,还有人既聪明又漂亮,那又有什么,我们需要的不是选择对自己是否公平的环境,而是在已有的环境里创造最大的成绩。

  这个观念伴随我至今,生活(包括高考)是一场个人的战斗。更现实地讲,贫寒之家总是占大多数,认为自己处于艰难环境者也为数众多。在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结局只与个人有关。

  那好吧,就让我讲述一个从贫寒之地、从高考录取率低得可怕的省份走出来的人的故事。

  蒙太奇

  十年前的家乡,贫穷就像空气一样侵入每个角落,任何一点资源都会引起激烈的竞争与幕后的操作。教育也是如此,我初中升高中时,升学比例是1:7,如果抛开各种人为因素,靠分数来升学的比例应该低于1:10,那些没有进入高中的孩子就只得去打工。

  通过1:10的选拔,我来到了高中。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近千人的学校,却长宽不过一百米;所有教学都在学校唯一的两层小楼上进行,冬天教室冷得让人发抖;几十人共一间宿舍,睡觉时拥挤得以至翻身都困难;每个月会吃半个月咸菜,另半个月吃食堂里没有一滴油的菜(为了让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吃得下去,食堂在菜里放大量的辣椒,以致我们都上火严重);没有浴室,一年四季里洗澡都在露天进行。

  然而我从未埋怨,即使今天我坐在北京繁华的写字楼里,仍然视这样的生活为一种公平。

  在《荆轲刺秦王》里,小小的嬴政必须走过一座高达十丈的独木桥,才能吃上饭。嬴政说:“那刺骨的寒风啊,冻得我几乎走不稳路。但每天都有一个小女孩对我说,过来,你过来,不过来就没饭吃。”对于我而言,知识与上学就是通往外面世界的独木桥梁,我必须每天都提醒自己要走过去。

  狙击

  2001年,16岁,我坐在窗边,告诉自己:高三来了。

  我从山村里走出,已经很艰难地冲杀出中招这道坎。我不能中途倒下。所以我很早就进入高考状态。买不起参考资料,我在高二一直在不停地看课本甚至背诵。到高三的时候,我喜欢的化学书中任何一个数字我都能说出。高三时候学校会免费发放试卷,那些成堆的卷子对于我而言不仅不是负担,反而让我欣喜:终于可以在这么多试题中大显身手了。于是我每天都规定自己起码做完两套试卷,一年时间几乎未间断。虽然很多人都反对题海战术,但是我想这也因人而异,起码对于我,题海战术很奏效,尤其对我的英语而言。我高二时英语一直稳定地保持在可怜的六十分左右(满分150分)。到了高三,我通过大量的试题练习,然后进行归纳总结,错误修正等,短短半年已跃居班级前十并保持到高考。现在每当看到QQ上的昔日同窗,我就想起那时候的我:每天早上我会六点准时到教室,十点半准时离开,中间除了吃饭你会发现我一直都在那个排满了桌子、堆满了书籍的教室内。我会一天不和任何人说活,即使吃饭也等大家都吃完了我再进食堂,这样我就不用排队,省下了学习时间。我的休息时间甚至也是以文言文和诗歌自娱。

  长期的劳累让身体付出了代价,那个高三的冬天就如同梦魇一样,我脆弱的身体已经无法抵挡教室的寒冷,于是我开始严重咳嗽,整天身体都在低烧,头昏昏沉沉的(现在看来应该是严重的支气管炎),这样的症状持续了一个冬天。父母在外,我也不懂照顾自己,竟然在没去医院的情况下,我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挺过去了。

  在这一年里,我就像一个狙击手一样,瞄准着高考,分分秒秒都紧扣扳机;我又像穷19年光阴在监狱挖出逃跑隧道的安迪(参见《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时刻都铭记自己的目的。我并不聪明,但是我愿意去努力。不管这个努力别人是否会耻笑,我愿意为我自己的目标付出每一滴汗水。这年高考,我在全县一千多人的考生中位居第八,梦想离手边咫尺。

  惊变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无穷的惊奇在等待着你,它们有的让你欢乐无穷,有的让你跌入黑暗,我们常常把它们称为命运,这点在雨果的《悲惨世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16岁的我虽然同情冉阿让,但也碰到了痛苦的命运。在我还为高考分数满意时,第一志愿落榜的消息却悄然而至,碰到诡异的分数线,七分之差,足以把我打入另一个深渊。转辗反侧,整夜失眠,邻居们羡慕的眼光渐趋复杂,一切都已成定局。我只能接受现实,选择了第二志愿——另外一所重点大学。

  在那所古城里,我享受着古王朝气息渲染出来的味道,宽大的护城河边恍惚还有战士冲杀的呐喊,高高的城墙上依稀有将军远眺的身影,故宫里还有宫女的胭脂气息在回荡,街边的酒旗已随风飘荡了千年。在这一年里,我经常骑着自行车游荡在城里,贪婪地看着那些优雅的遗迹。也多亏了这一年,高中几年一直在透支的身体得到了很好的休息,再次生龙活虎。

  再战

  在这所大学的近一年里,我越来越清楚,所在的师范专业与我志向过于不符,如果继续下去,除了浪费学校的培养费用与优惠政策,我不会做出任何成绩,而我占用的资源也许能让另一人成长起来。并且我内心伤口仍未愈合,我不能忍受这么多年的追求就这样毁灭,我不甘,不甘。在还有两个多月新一轮高考就要开始的时候,权衡各方原因,我决定重新参加高考。但是这不仅要瞒着家人(他们肯定会激烈地反对),而且要做好再次失败的打算。这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对于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何其艰难。

  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办理退学手续时,学校很不理解,也对我万分质疑和反对,从而造成了办手续的过程极其复杂。但十七岁的我决心已定,不理会任何讥讽。两周的时间里我为此坐了七趟火车(每次7小时,临时出行,都是站着)。在火车上,那种对未来的恐惧浸透了十七岁的血液,以至于现在我还时常从这种恐惧的梦境中惊醒,大汗淋漓。

  再回到原来的高中,看着熟悉的景物,我知道自己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了。这两个月时间我不仅要重新捡起尘封近一年的课本,而且要面对新的考纲,很艰难,但我最终还是在最后一次模拟考中拿到了第一名。

  而考验还没有结束。这次高考,背负太多的我异常紧张。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我前面的考生边做题边低声哼歌(几次提醒都无效),给我带来极大的困扰。第一天的考试非常糟糕,尤其平时很少低于140分的数学,在紧张与扰动中半小时没有做出一题,最后两道大题没有做(最终分数只有110分)。考完回去,我躺在宿舍,一直试图稳定自己的心神,直到睡着。第二天考试我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将精力集中于试题,发挥正常;这一天的英语与大综合以三门来算的话,平均分近140分。最终结果未过于失常。这得益于我的一个性格特点,即使出现了最坏的情况,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努力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正是在这关键的临门一击,我接受住了考验,努力才没有付诸流水。

  填报志愿时我非常谨慎,估出的分数和实际分数只相差两分。在拿到哈工大通知书后,我去河边坐了一下午。

  回首

  2273名/35万。前者是2002年我高考全省总名次,后者是当年河南省考生人数。

  832名/50万。前者是2003年我高考全省总名次,后者是当年河南省考生人数。

  网上查到2008年河南高考的录取数据:90.5万考生,本科录取率为20%。

  老家听来的消息:本县十年以来近两万高考学生,至今未有一人能考入清华、北大。

  好吧,就让我们回到开始,这一切都让我,我们,去明白什么是公平。对于公平与否只有一个恰当的答案:面对现实。真的强者,对于不管如何残酷的现实从来都不会低头,残酷只是挑战,而不是深渊。我两年高考的成绩都未能挤入前160名(清华北大在河南当年招生人数总和)。虽然我未能取得一个辉煌的成绩,但我还是想讲述一个永不低头的故事,一个咬着牙奋斗的故事。曾经的坎坷与痛苦,都已经随风而去,留给我的,却是永远值得庆幸的磨砺。

  那些英雄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需用差异来区分,而无所谓公平与否。所以我很少羡慕别人的生存,只愿完善自己的生存。即使如同王小波笔下那个“特立独行的猪”,我也愿意随着自己心中的梦想而活。只要有梦想,艰辛自是挑战,痛苦也成磨练,挺过了那些黑暗,你反而会收获更多。

  没有任何一种观点与经历是普适的。我只希望在讲述我的故事时,那些愿意去奋斗的人,那些正在某种沉重而艰苦环境中生存的同学,那些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用自身行动来证明心中梦想的人,让他们看到他们并不孤独,他们有这样一个同行者,他以十七岁的单薄之躯独自走过了曲折的高三,他用自身的经历说出:战斗,战斗,战斗到最后一刻。

  总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从最艰难的黑暗中走出。如果你正在黑暗之中,共勉之:吾之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看了“高三生读的励志文章”

195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