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考试试卷 >

广东广州2024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间: 舒淇4599 分享

目前消息,广东广州2024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已经公布出来了,一起来看看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广东广州2024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广东广州2024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广州2024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一点不老实

①嘿,好消息!“研究发现,每天喝一小杯红酒有助于避免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心脏病等与衰老有关的健康问题。”但是等一下!“一杯红酒对心脏实在不利:科学家揭穿适度饮酒有益健康的迷思。”嘿,还有更多好消息!“红酒富含抗氧化剂,每天一杯可降低男性患前列腺癌风险10%以上。”但是再等一下!“即使每天只喝一杯酒也会增加患癌风险:研究警示,酒精与至少七种形式的疾病有关。”一个爱喝红酒的人读《每日邮报》,情绪会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这些标题都是基于过去五年的真实研究,并没有胡编乱造。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红酒会让我们长生不老,还是会害死我们?

②如果你正在进行一项研究或者任何一个要用抽样方法来了解的事情——比如某药物治疗某疾病的效果如何——你得到的数字不一定和事实完全一致。即使你有一组无偏差的样本,并且研究做得很规范,你得到的数字也可能只是由于概率的机制而随机地高于或低于真实的情况。

③假设吃炸鱼柳可以稍微降低打鼾的风险,假设现在已经有很多不同的研究讨论炸鱼柳是否会影响打鼾,我们还假设,虽然有些研究规模很小,但做得都很规范,没有发表偏差、p值操纵或其他可疑的统计行为。我们期待的是,这些研究的平均结果会表明,吃炸鱼柳的人打鼾稍微少一些。但任何个别研究最终都可能得出略有不同的结果。如果这些研究确实没有偏差,你会预期这些结果呈一种正态分布,集中在真实效应周围:有些数字更高,有些更低,其中大部分在中间附近。所以,即使已经有很多关于炸鱼柳与打鼾相关的研究,其中一些研究的结果也不能代表现实情况。它们可能高估或低估了效应,甚至可能发现该效应并不存在,或者发现炸鱼柳导致打鼾。这时候该做的,是努力弄清楚所有这些研究趋向于什么结论,即平均结果是怎样。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在学术论文的开头做文献综述——将自己的研究结果放到科学文献整体的背景中去看。如果现有研究足够多,如果在研究或发表过程中都不存在系统性偏差,这样的汇总结果能让你清楚地了解真实的效应。

④科学就是这样进步的,至少理论上如此。但是,假设这时候发表了一项新研究,它说的不是“这项研究让我们对底层现实情况的理解更进一步,也许还略微产生了改变”。相反,进行该研究的科学家立即摒弃了所有的既有研究,并说:“这项新研究证明过去所有的相关研究都是错的。现在认为,炸鱼柳会导致打鼾,把我们以前说的全忘了吧。”这就不太科学了。

⑤每次记者就新的研究论文(如《开创性新研究揭示炸鱼柳导致打鼾》)撰写新闻报道时,发生的都是这种事:没有将其放在现有研究的背景下考虑。平心而论,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报纸报道的是新闻,在科学领域,最明显的“新闻”就是新研究的发表。如果新闻标题是《新研究没有多少新信息,且只能在既有研究的背景下看待》,这可不怎么抢眼。此外,科学论文需要被视为全部相关研究这一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存在的,而大多数记者和大多数读者一样,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仅如此,科学记者通常每天要写五篇以上的报道;他们除了记述新闻通稿外,很可能根本没时间做别的,遑论为结合背景信息来解读新研究而联络其他科学家了。

⑥但这终归是个问题,因为无论是就存在风险的特定情形,还是就科学进程本身而言,它都会给读者一种误导性的印象。假设新研究频频出现,结果炸鱼柳和打鼾的关联一周一变,那读者就有理由认为科学基本上是在随意编造。

⑦我们对炸鱼柳和打鼾的拙劣假想实验只是一个例子,但这样的情况一直在发生,涉及真实的事物。我们继续给《每日邮报》挑错,在他们的网站上以“新研究称”为关键字进行谷歌搜索,返回了超过5000条结果,涉及的主题从肥胖对脑功能的影响,到社交媒体和压力的关系,再到咖啡是否让人更长寿。

⑧这些研究是真的吗?是真的。每项研究都准确勾勒出当前对科学的最佳理解吗?可能没有。问题还会更严峻。一项发现孤独症患者脑内铝含量高的研究在2017年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更广泛的孤独症研究在努力寻找与孤独症相关的强环境效应,这项研究在其中不具代表性,但它加剧了人们对接种疫苗的更广泛恐慌(因为有些疫苗含铝)。这一问题的肇始是安德鲁·韦克菲尔德(Andrew Wakefield)等人于1998年发表在《柳叶刀》期刊上的研究,他们似乎发现麻腮风疫苗与孤独症之间存在关联——但该研究本身是一个离群点。一个单一的小型研究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成熟的科学报道方法不会对它抱有太大兴趣,哪怕该研究没有作假。然而,由于新闻行业广泛倾向于将单一研究看作事实,而非更大图景中的一个瞬象,于是导致了巨大的健康恐慌,全球疫苗接种水平下降,少数儿童因麻疹致死或致残。

⑨那么关于红酒和健康,有什么共识?好吧,尽管新闻标题千差万别,但多年来,公共卫生立场没有太大变化。少量饮酒的人往往比完全不喝酒的人寿命稍长;但是当饮酒量超过这个数值时,预期寿命又会下降。这是一个很小的效应,而且还不完全清楚是由什么导致的——例如,人可能出于健康原因而不饮酒,这或令他更有可能过早死亡。但共识似乎确实是,与滴酒不沾相比,少量饮酒可能有很小的保护作用。尚不清楚红酒是否尤其如此。但由于效应很小,任何新的研究都很容易发现少量饮酒对你有害、有益或者毫无影响。新研究只有在相关背景下看才有意义。当你看到一些内容,尤其是关乎健康和生活方式并含有“新研究称”字样时,要谨慎对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日邮报》中出现各种关于红酒的不同新闻报道,影响着读者和科学界对于红酒与健康关系的基本认识。

B.用抽样的方法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尽管其研究的样本精确,过程规范、真实,其结果也可能与真实情况有偏差。

C.第八段中“这一问题”指的是由于媒体报道了孤独症患者脑内铝含量高的研究,使人们产生对某些疫苗接种的恐慌。

D.少量饮酒的人寿命相对于不饮酒的人稍长,可能并不是由于少量饮酒的保护作用,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健康状况更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理论上每当一项新研究发表,它要被纳入现有的研究集合;一般而言,新数据的加入会使人们在科学理解上的共识更接近现实。

B.想要了解喝咖啡与长寿的关系,可以用统计学方法来展开相关性研究。如果样本选取合理,其研究结果将会与我们的预期吻合。

C.除了新闻需要有抢眼的标题外,记者本身的时间很少也导致他们不能认识到新的科学论文必须放在现有研究的背景下去考虑。

D.有研究找到与孤独症相关的环境效应,但如果这个研究不具代表性,那么再进行相关研究时就不需要考虑该研究的成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第八段观点的一项是( )

A.英国一项新研究显示,在现实中,几乎没有证据能够表明空气净化器等常用设备能降低人群感染呼吸道病原体的风险。

B.通过收集400多万人的基因组数据,遗传学家确认,至少对于欧洲血统的人们来说,基因突变可以解释身高上的差异。

C.有人研究发现,如果睡前在发光屏幕上阅读会严重影响人的睡眠质量甚至会害死你,这一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的恐慌。

D.一项涉及到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200多万人,随访时间长达数年的研究发现,乳制品和肉类更有利于心脏健康和长寿。

4.文章标题“数字一点不老实”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

5.作者为何要进行“炸鱼柳和打鼾关系的研究”这个假设?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大地

杨志军

①父亲想办一所学校,让草原上的孩子都来上学。县委书记王石起先不同意,认为如果父亲继续当畜牧科长,就比较容易成为副县长甚至县长。父亲说:“我升上去有什么用?我让我的学生升上去才算本事。”

②父亲骑着日尕①考察了一些日子后,把学校定名为沁多小学,校址选在了“一间房”。这里是沁多县的地理中心,离各个公社都比较近,而且它坐落在沁多公社。沁多不光比其他公社富裕些,他的主任也好说话。父亲找到正在放羊的沁多公社主任商量,主任说:“a噢呀,一点点问题都没有。我的孩子能去上学。”父亲哈哈大笑,他明白这其间的情谊。沁多公社的招生让沁多主任出面,就能马到成功。

③父亲把“一间房”隔出一间教室、两间宿舍和一小间办公室来。父亲琢磨:木头的隔墙再好不过,又轻便又不占地方。父亲骑着日尕直奔阿尼琼贡,那里是整个沁多县唯一有树的地方。一阵寒暄之后,他对香萨主任说:“我们想伐几棵解板的树。”父亲还把需要木材的理由也说了。香萨主任沉吟着,突然冷下脸来:“b树上的鸟儿落在树上,沟里的斑鸠落在沟里,谁能说个不呢?但是今天我要说啦,不成,树上的鸟儿树上不能落,沟里的斑鸠沟里不能去。山是神山,树是神树,我们从来没有伐过。”父亲没想到居然会遭到拒绝,只能笑着说:“那就不伐了,只当我没开口。”父亲知道,主任恐怕不是心疼几棵树,而是不支持办学,他总是觉得文化知识跟牧人毫不相干。

④后来,父亲只得用县里囤积不用的生牛皮隔出所需的教室和寝室,再用整张牛皮在门外的墙上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沁多小学就这样诞生了。

⑤然后就是制订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正忙活着,县委书记王石来了,说副州长两次打来电话找父亲,要升父亲为副县长了。父亲说:c“我怎么能去?学校不办啦?还有什么比教育更重要?在沁多县甚至在整个阿尼玛卿州,教育几乎等于零呀!”王石说:“你要是实在不想去,就得尽快让学生坐满教室,学生来了这么多,不能不管吧?到那时我们就有理由不放你。草原上办学校,就是把星星搬到地上,再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

⑥父亲迎来了一段废寝忘食的日子,日尕跑得够快,差不多一天一个公社。公社主任们答应得都很好:噢呀,噢呀,让孩子们去就是啦。却都是敷衍,没有一个学生被家长送往学校的。父亲又马不停蹄地开始跑第二遍,每到一个公社,直接跑到牧人家里,苦苦哀求,他这么一做,同情就来了,但就是没有一个牧人会让父亲带走自己的孩子。因为除了去阿尼琼贡学经,草原上的人不知道也不认为还有别的地方别的方式可以认字写字。

⑦父亲沮丧得就像满草原的牧草,黄了,眼看着枯萎衰败了。日尕的心情也不好起来,动作笨拙,无精打采不说,还老走错路。父亲说:“以前只要由着你走,每一次都能走得准确无误,现在怎么啦?是不是你已经知道我是浪费时间瞎忙活,就不到我想去的地方去啦?”就像现在,它居然把父亲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且毫无必要的地方。父亲埋怨道:“路是你走过的,怎么能偏到这里来?方向完全不同啊。”日尕不服气地喷吐着鼻息,把头扭来扭去。父亲拍了它一下:“天就要黑啦,快往回走。”它不听话,还是照直往前走着。父亲真的生气了,勒紧缰绳,拉弯了它的头。日尕也生气了,长嘶一声,猛地抬起前腿,差点把父亲甩下来,然后直奔前方。父亲喊着:“日尕,日尕,你竟敢对我这样?”但很快父亲就意识到他要做的不是生气而是赔礼道歉,日尕没有胡来,而是一如既往地把他带到一个对他有用的地方:一顶帐房和一群牛羊出现在山坳深处。他跳下马背,抚摸着日尕。紧接着他又发现:日尕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一顶可以过夜的帐房,而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希望:帐房里全是孤儿,衣袍褴褛。父亲不禁一阵欢喜,长舒一口气,对孩子们说他是专门来接他们的,县上决定所有孤儿都应该去“一间房”上学。

⑧半个多月后,父亲的沁多小学开学了。学生除了白唇鹿公社的十几个孤儿,还有沁多公社的三十多个学生。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父亲都要带着学生齐声朗读,有时是藏文诗,有时是汉文诗,有时是他自己编创的一些文句,比如:我生地球,仰观宇宙,大地为母,苍天为父,人人相亲,物物和睦,山河俊秀,处处温柔,四海五洲,爱爱相守,家国必忧,做人为首……

⑨过了些日子,最大的孤儿洛洛,忍不住问父亲,d“老师啦,当初你说是要我们去当阿卡②的,怎么又不当啦?”“不是不当啦,是要当比阿卡更好的人。”“噢呀,老师是不是一个比阿卡更好的人?阿卡给人祈福要酥油要糌粑要肉食,老师什么也不要,还得倒给我们吃的用的。”“这算什么?老师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知识,到时候全都得送给你们。”洛洛想了想说:“明白啦,老师是公家人。”父亲又说,“等你们上完沁多小学,再上一个更高级的学校,毕业后就都是公家人啦。”“啊嘘,真的吗?”父亲点点头,他很有信心,牧区缺少干部,选拔有文化的藏族人当干部是很自然的事。

⑩洛洛从此变得更加懂事,喜欢学习。转眼冬天来临,雪沃草原,浩浩汤汤翻起了白浪,仅仅下了半天,就已经一尺厚了。天上的还在落,地上的还在厚,雪朵大得如同盛开的雪莲……

(有删改)

【注】①日尕:马的名字。②阿卡:安多藏语中对藏传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及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伐树”被拒后,利用“囤积不用的生牛皮”、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等细节都体现了他面对困难时的智慧。

B.在教学过程中,父亲通过自己编创的文句来引导孩子们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共融共生,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C.小说以“冬天来临,雪沃草原”上的景象结尾,暗示着父亲在未来的办学之路上,将有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

D.县委书记王石由最初反对父亲办学到后来帮着出谋划策,这一变化表明他对父亲的理解和尊重,凸显了父亲形象。

7.下列对小说人物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句沁多主任毫不犹豫的回答,表现了他对父亲的信赖与支持,也暗含沁多主任与父亲往日的情谊。

B.b句香萨主任用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回绝了父亲的请求,他的态度也代表着多数牧民对办学的想法。

C.c句父亲连用三个反问表明了自己在升迁与办学中的抉择,强调了父亲改变当地教育现状的决心之大。

D.d句表现了洛洛对“上学”意义的困惑以及对父亲的不满,经由发问与解答,既见痼疾,又见希望。

8.县委书记王石说“草原上办学校,就是把星星搬到地上,再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小说第7段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父亲与马的对话与互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末作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节选自《商君书》,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为末A作B奇巧者C一日作D而五日食E农夫终岁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指治理,与《屈原列传》“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相同。

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业,与下文中的“本事”所指的行业不一样。

C.宿,指隔夜的,与词语“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词义不同。

D.贵,指看重,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子·治国》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继而通过剖析国民富裕与贫困对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B.管仲通过对先王重视农业发展,而当时社会却追逐商业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忽视粮食生产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C.商鞅认为,如果官员治政勤勉,就没有时间到百姓那里谋取私利,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这将有利于荒地开垦。

D.如果朝廷有信誉,官员不肆意妄为,农民认真从事农业,不轻易转行,百姓就不会非议君主,官员也就不辛苦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2)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14.材料一中倡导通过“禁末作”来“利农事”。请概括这一观点在材料二的具体体现。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南行①(节选)

陆游

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

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

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②。

将军坛③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

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春。这年三月陆游赴山南(又名汉中)上任。山南为今陕西南郑一带。②分朋曹:指分组进行比赛。③将军坛:指汉高祖刘邦拜大将韩信的坛,遗址在今陕西南郑一带。

15.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紧扣题目,交代诗人的行程,“如绳”二字勾画出山路走势。

B.七、八两句借当年韩信登台拜将和诸葛亮北伐之事来叙写古今兴衰之变。

C.九、十两句指出中原沦陷的原因是统治者未能由江淮出兵,暗含着批判。

D.诗人于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时局的看法,景、事、理融为一体。

16.诗人认为关中地区可以作为北伐的“本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理由。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自然真切地描绘出“鸡犬之声相闻”的乡村生活环境。

(2)君子敬“小”而慎微,如司马迁《屈原列传》“ ”,表明“小”可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

(3)2024年春晚主题为“龙行龘龘,欣欣家国”,“龘龘”形容龙腾飞跃动的样子,古代很多诗人都曾把这样“龘龘”的龙写入诗词中,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之后,大家讨论得最多的问题是:____A__,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最直接的一个效应就是,如果地球没有了转动,目前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大陆都将被海水淹没。原因很简单,在地球转动的时候,___B___,作为液态的海水会朝向赤道附近聚集,所以一旦地球停止转动,这些水会向地球两极流动,从而造成大陆被淹没。

另外,①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地球停止转动,②因为是赤道附近的大陆,③也充满了危险。④地球在转动的时候,⑤同样是因为离心力的作用下,⑥地球的赤道地壳会显得更为突出一些,⑦然而在地球没有转动的时候,⑧赤道附近就缺少离心力的作用,⑨所以很可能会导致板块坍缩,⑩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地震或者海啸造成。

因为没有了转动,地球将会有固定的一面朝向太阳,而另一面而将一直处于黑夜当中,天空好像被蒙上了一块黑布。尽管有地球大气的存在,但是远离太阳的一面,还是会因为长期得不到太阳的照射,从而温度变得很低,不太适合生命的存在。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一有点时间就偷着看“闲书”。父亲很是反对,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人真是怪,越是不让他看的东西、越是不让他干的事情,他看起来、干起来越有瘾。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无法自控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像一只喝水的鹅把脖子伸得很长在远处看”,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人称由“我”转换成“他”,有何用意?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黑体字部分,都有“好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天空好像被蒙上了一块黑布。

(2)好像吓了一跳。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父亲因担心“我”耽误做正事而反对“我”读闲书,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有发生。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广州2024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1.A 2.A 3.C 4.“数字一点不老实”在材料中指的是通过抽样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得到的数字由于概率的机制而随机地高于或低于真实情况,虽然数字是真实的,并不一定等于真实效应,未必准确勾勒出当前对科学的最佳理解。如果没有将数字放在研究背景和整体中考虑,可能存在误导。 5.①作者先假设出有很多关于“吃炸鱼柳可以稍微降低打鼾的风险”的研究,用以解释应如何通过这些研究的平均结果了解真实的效应。

②再通过假设有新研究发现“炸鱼柳会导致打鼾”并摒弃了现有研究的错误倾向,指出记者就新的研究写的新闻报道存在同样问题。

③通过该不真实例子的假设,类比现实生活中涉及真实事物的现象,更鲜明地证明新闻报道倾向于将单一研究看作事实会给读者造成误导性印象,甚至更严重的影响这一观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

A.“影响着读者和科学界对于红酒与健康关系的基本认识”错误。《每日邮报》中出现各种关于红酒的不同新闻报道不会影响科学界的认识,主要影响普通读者。

故选A。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如果样本选取合理,其研究结果将会与我们的预期吻合”错误,原为有“即使你有一组无偏差的样本,并且研究做得很规范,你得到的数字也可能只是由于概率的机制而随机地高于或低于真实的情况”,可知如果样本合理,结果也可能与我们的预期不吻合。

C.选项以偏概全。文章第⑤段论述记者撰写报道时未能“将其放在现有研究的背景下考虑”的三个原因:一是为了新闻标题的抢眼,二是记者的认识问题,三是因记者没有时间而未能联络联络其他科学家。此三者为并列关系。题干中“科学记者本身的时间很少”属于第三个原因。

D.“不需要考虑”错误。文章第三段强调了科学研究应努力弄清楚所有研究趋向于什么结论,选项曲解文意,过于绝对。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

第八段强调的是,由于新闻行业广泛倾向于将单一研究看作事实,容易造成恐慌。

A.“几乎没有证据能够表明”不是单一研究,也没造成恐慌。和观点不符。

B.不是单一研究,不存在恐慌,和观点不符。

C.强调“睡前在发光屏幕上阅读会害死你”,是将一个研究看做事实得出的结论,容易让人产生恐慌。符合观点。

D.不是单一研究,没涉及恐慌,和观点不符。

6.C 7.D 8.①“把星星搬到地上”写出了在草原上办学校的艰难;“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强调了通过办学校来改变草原牧民落后观念的重要性。(或:“把星星搬到地上”理解成“草原上的学校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散落于各处的现状”)

9.①通过父亲因马走错路而引发对马的一系列言行,表现了父亲质疑、埋怨、生气、歉意的心情变化,丰富了人物形象。

②马以“喷吐着鼻息”“长嘶”方式回应父亲,则展现了马“坚持己见”为主人寻路的灵性与忠诚。饶有趣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父亲与马的对话与互动,不仅表现了草原上人与马如战友同伴般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引出下文中马带父亲找到孤儿,使父亲摆脱困境这一情节。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将有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错误。依据父亲办学也已经得到支持,县委书记王石“草原上办学校,就是把星星搬到地上,再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和“洛洛从此变得更加懂事,喜欢学习”“雪朵大得如同盛开的雪莲……”可知,兴办教育的前路充满希望。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语言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对父亲的不满”错误。原文“最大的孤儿洛洛,忍不住问父亲”“洛洛想了想说:‘明白啦,老师是公家人。’”“啊嘘,真的吗?”“父亲点点头,他很有信心,牧区缺少干部,选拔有文化的藏族人当干部是很自然的事”可知,洛洛对上学有疑惑,但是没有对父亲的不满。从父亲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办教育的目的和初心,是让藏区的孩子能开启智慧,将来担当重任。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由原文“草原上办学校,就是把星星搬到地上,再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可知,句子将办教育比喻成把天上的星星搬到人间,可知其遇到的困难不少,写出了在草原上办学校的艰难。或者,在草原上建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的学校,学校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散落于各处的现状,形容其分布广而多;而教育的教化育人比喻为将星星的光芒搬到人心里,即通过教育开启民智,强调了通过办学校来改变草原牧民落后观念的重要性。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是不是你已经知道我是浪费时间瞎忙活,就不到我想去的地方去啦?”“父亲真的生气了,勒紧缰绳,拉弯了它的头”“日尕,日尕,你竟敢对我这样?”“但很快父亲就意识到他要做的不是生气而是赔礼道歉,日尕没有胡来,而是一如既往地把他带到一个对他有用的地方”可知,小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让马有了人的感情。父亲像对待战友一般对马,和马引发一系列言行,比如“知道我是浪费时间瞎忙活”表达了父亲对自己的怀疑,“每一次都能走得准确无误,现在怎么啦”把对自我的不满埋怨发泄到马身上,“父亲真的生气了”生气,“很快父亲就意识到他要做的不是生气而是赔礼道歉”以及父亲对马的歉意等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写出了父亲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

由原文“日尕不服气地喷吐着鼻息”“长嘶一声,猛地抬起前腿,差点把父亲甩下来,然后直奔前方”可知,通过写马的反应,正面写了马善于识途,甚至通人性的一面,它“坚持己见”最后证明是对的,为主人寻找到了方向。拟人的手法也让故事饶有趣味,增加了阅读的兴趣。

由原文“路是你走过的,怎么能偏到这里来?方向完全不同啊”“父亲拍了它一下:‘天就要黑啦,快往回走。’”“父亲喊着:‘日尕,日尕,你竟敢对我这样?’”“但很快父亲就意识到他要做的不是生气而是赔礼道歉,日尕没有胡来,而是一如既往地把他带到一个对他有用的地方”可知,父亲能与马对话,表达了藏区人对动物以人相待的做法。在父亲眼里,日尕不仅是马,更是陪伴自己的生灵,人与马如战友同伴般的亲密关系。并在其互动中,忠诚的马带领主人找到了方向,引出下文中马带父亲找到孤儿,使父亲摆脱困境这一情节。

10.CEG 11.A 12.D 13.(1)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是治国的道路。

(2)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偷懒,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14.①不准商人卖粮谋利;②抬高奢侈品的价钱,加重其赋税;③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使商人怀疑从商,使农民讨厌从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

“者”,代词,……的人,在“今为末作奇巧者”是主语,较长,在其后C处断开;

“而”连接“一日作”和“五日食”,意思完整,不可在中间断开,在E处断开;

“农夫终岁之作”,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G处断开。

故在CEG三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词多义和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词义不同。“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是“治理得好”。句意: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国家治乱兴亡的条例。

B.正确。“本事”指根本大事,可代指农业。句意: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

C.正确。“深仇宿怨”“宿志”中“宿”的意思是“旧有的、素有的”。句意:不允许官吏留下当日的政务不办。/深而大的仇恨;一向怀有的志愿或素有的、向来的志愿。

D.正确。“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是“地位高”。句意:那样百姓就不会看重学问。/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官员也就不辛苦了”错误,由原文“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可知,意思是“如此百姓就不会议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会感到官吏害民”,此项曲解文意。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者,……也”,判断句的标志;“人主”,人君;“涂”通“途”,途径。

(2)“殆”,危险;“勉农”,农民尽力从事农业生产;“草”,荒地。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题解答时先理解“禁末作”来“利农事”的意思,然后从材料二中找到有效的信息区间,最后分条概括其具体表现和做法。

结合“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可知,不准商人卖粮谋利;

结合“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可知,抬高奢侈品的价钱,加重其赋税;

结合“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可知,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很难治理。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治理国家。从前,七十九代的君主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称王。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是治国的道路。

材料二:

不允许官吏留下当日的政务不办,那样邪恶的官吏就没有空闲时间到百姓那里谋求一己私利。假如群臣的政务不相互拖延,那么农民就会有充裕时间来耕田;邪恶的官吏没有时间到百姓中谋私利,那么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农民不会受到危害,就会有充裕时间来从事农业生产,那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了。

根据粮食的产量来计算田赋,那么国家的田赋制度就会统一,而百姓承担的赋税才会公平。国家的田赋制度统一了,就会在百姓中有信誉;有了信誉大臣便不敢做不应做的事。百姓的负担公平,就会谨慎对待自己的职业;百姓慎重对待自己的职业就不会轻易改变。国家有了信誉大臣便不敢做不应做的事,百姓慎重对待自己的职业就不会轻易改变,如此百姓就不会议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会感到官吏害民。百姓就不认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恨官吏,那么壮年农民就会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改做其它行业。壮年人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不改做其它行业,那么年轻人一定会不断向他们学习,从事农业生产。年轻人不断学习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不要用务农以外的因素来衡量给某些人封官晋爵,那样百姓就不会看重学问,也不会轻视农业。百姓不认为有学问尊贵,就会愚笨;百姓愚笨无见识,就不会到外国交游;百姓不到外国交游,那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不轻视农业,就会努力生产而不偷懒。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偷懒,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商人不准卖粮食,农民不准买粮食。农民不准买粮食,那么懒惰的农民就会努力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商人不准卖粮食,到了丰收年就不能靠卖粮谋利来增加享受了;抬高酒肉等奢侈品的价钱,加重收取这些东西的赋税,让租税的数量高出它的本钱十倍。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那么农民就会讨厌经商,商人就会对经商产生怀疑甚至懒得干的思想,农民讨厌经商,商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业怀疑,不愿意经商,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15.C 16.①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为战略资源要地。②近靠函谷关,地势险要,为战略军事要地。③民风豪爽刚健,百姓身强体健,为北伐重要兵源。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

C.“原因是统治者未能由江淮出兵”错误,诗句意思是,若要收复中原,不应该选择从江淮出兵的战略方针。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平坦肥沃的原野一眼望不到头,麦田青青而桑叶郁郁葱葱。汉中之地,处处是平川沃野,麦陇青青,长势喜人,蚕桑郁郁,男耕女织。可见,关中地区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为战略资源要地。

“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地近陕西民气风俗多豪放,人分两方又踢球又荡秋千。可见,近靠函谷关,地势险要,为战要略军事地;民气风俗尚豪壮,人们闲来以分队荡秋千与蹴鞠为乐,强身健体。可见,民风豪爽刚健,百姓身强体健,为北伐重要兵源。

17.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三山千壑轻生烟,龙腾虎跃水飞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吠、颠、微、壶、舞、壑、腾。

18.A.如果地球停止转动;B.因为离心力的作用。 19.②“因为”改为“即使”;

⑤“因为”改为“在”,或删掉“下”;

⑩“导致”改为“引发”,同时删掉“造成”。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后文“最直接的一个效应就是,如果地球没有了转动,目前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大陆都将被海水淹没”“如果地球停止转动,因为是赤道附近的大陆,也充满了危险”都是回答的地球停止转动的结果,因此可知,该句应提出“地球停止转动会怎样”的疑问。

B处,结合第三段“同样是因为离心力的作用”可知,该句也是“作为液态的海水会朝向赤道附近聚集”的原因,因此可填“因为离心力的作用”。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因为是赤道附近的大陆”中“因为”与后文的“也”搭配不当,“因为”改为“即使”;

⑤“因为离心力的作用下”句式杂糅,可将“因为”改为“在”;或删掉“下”;

⑩“导致……造成”句式杂糅,可把“导致”改为“引发”,且删掉“造成”。

20.

原文使用短句,与上下文的语体风格一致,文风更和谐;

原文使用“远远地”“长长”叠词,富有画面感,更加生动而富有情趣。 21.

用第一人称“我”写出了我对读书的痴迷,具有独特性;

转换为“他”是写我对痴迷读书心理的思考(自嘲、自省),表示我的这种独特痴迷符合一般人的普遍心理。 22.

(1)中的“好像”表示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空的黑暗;

(2)中的“好像”表示感受,写出了“我”对二哥心理状态的猜测。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为三个短句,语言显得简洁流畅,读起来一气呵成,与“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看着看着就无法自控地靠了前”灵活的口语语体风格一致,文风更和谐;

原文“远远地”“长长”运用叠词,语言节奏感强,富有画面感,更加生动而富有情趣,“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强调离哥哥远,为了看两眼书,脖子伸得很长,形象描绘了我离得远时偷看哥哥的书的画面。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人称“我”给人真实感,具有独特性,“地下党搞秘密活动”是偷偷地,担心的,又神圣的,真实地介绍了童年时作者偷偷看大人所谓的“闲书”的感觉,给读者真实感,现场感;

后转为第三人称“他”,是写我对痴迷读书心理的思考(自嘲、自省),客观的陈述越是不让看的东西、越是不让干的事情,看起来、干起来越有瘾的普遍心理,以此表达自己偷看“闲书”是可以理解的。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1)“天空好像被蒙上了一块黑布”为比喻句,本体为“天空”,喻体为“黑布”,“好像”为喻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空的黑暗。

(2)“好像吓了一跳”为“我”通过二哥的动作神态等揣测他内心似乎受到了惊吓,因此“好像”表不确定性或猜测。

为什么高考二模很重要

因为二模的成绩最接近高考。

主要原因是二模学生已经经过两次复习,知识掌握上比较全面。每一轮复习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经过第一次复习,可能学生对于自己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二模时学生已经经历了两次复习,基础知识方面已经比较扎实,整体水平上比较接近高考。

有过一模的经验,学生二模发挥更加稳定。学生经历了一模考试,对自己整体水平有比较清晰的认知,第二次模考时,学生心态上会更好,能发挥出自己真实水平。

二模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力,能考验出学生真实水平。一般来说模考,主要侧重的依然是基础的知识,难度和高考相比有一定差距,三模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设定的普遍题比较简单,难度上会有所下降。

高考二模后成绩还能提高吗

可以提高的,无论二模成绩如何,你必须勇敢面对,二模考试目的是为了高考,不是正式考试,尤其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忘记这次考试成绩,回到你的复习中,捡回的的自信。做任何事没有永远的成功,给自己的自信才会有下一次的成功。

二模时及时调整自己所学知识点。高三的二次模拟考试,是刚进行完第二轮复习后进行的,基础知识上是再次的巩固和提升,此时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二次模考后,学生对于自己知识体系,有了相对的了解,遇到知识有欠缺的地方及时补,只有经历了此轮模考,学生才能更适应高考节奏。

2239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