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考试试卷 >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十校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 泽慧0 分享

“高三一模”泛指第一次大型的高三毕业班考试,一模考试具有所有考试的共同点,那就是让学生有了查缺补漏的机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十校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以后得复习有所帮助!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十校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十校联考第一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北宋皇祐四年八月,在外为官多年的欧阳修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了家乡江西永丰,是年冬天,欧阳修撰写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泷冈阡表》和《欧阳氏图谱》。其中,《欧阳氏图谱》成为后人修谱的典范体例,而且,成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

翻阅宋代史籍,可以看到,同姓血缘团体“累世义居,同居共爨”已然成为值得表彰的美德。《宋史·孝义传》就记载了若干个几代同堂、几百人的大家族。规模达到几百人的一个团体,如何维系秩序?据记载,抚州金溪县以前有邓、傅两个大姓,各有家丁数千,“远近颇畏之”,而且邓家两个儿子,虽然也考科举,“乃假儒也”。可见,邓、傅两家在地方崛起靠的还是武力,而不是科举功名。傅家后来“离析”了,邓家也有衰落迹象,原因是“俱受制于陆”。这个“陆”,就是大名鼎鼎的陆九渊家族。这使人不禁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实,当年水泊梁山上势力强大的宋江团队最难对付的其实不是官府,而是祝家庄这样的家族武装力量。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亦非空穴来风。

宋代在基层社会占据着强势地位的几百人聚居的大家族很显然和明清时期的“宗族”有着明显的不同。明清时期的宗族是一个个独立生活的家庭组成的,而且,他们有着可以祭拜先祖的“祠堂”。历史上,所谓“礼不下庶人”,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从“天子七庙”到“士一庙”,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当然,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墓祭,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祖先都有资格。宋元出现了许多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事例。江西吉水杨氏家族曾经出现过杨万里和杨邦义两位名人。杨万里是宋代名臣、文学家,他晚年闻知韩佗胄北伐,绝食而死,死后谥“文节”。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他在金兵入侵建康时被俘,坚贞不屈,被金人剖心,死后被谥为“忠襄公”。杨氏家族到了元代开始设立专祠祭祀他们家族中的名人,后来,又放入其他祖先牌位,并立碑“刻世系、祀田、祭器、牲币、酒仪、设科条于碑阴”,正式变成了祠堂,但这已经是明初的事了。

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祀等级的限制。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就是“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朱熹设想,祠堂中立高、曾、祖、祢四世牌位。祠堂不同于家庙,适用的是小宗之法,即五世则迁,所以只能祭四代。可见,即使富于改革精神的朱熹所倡导的祠堂离明清时期的祠堂还相差甚远。实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漫长,一直到明代中期才完成。

无论如何,从宋代到明代的中国南方基层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就是,一些有地方控制力的几百人规模的大家族转变为了有祠堂、族谱和祠产但由众多独立生活家庭组成的宗族。宗族,就这样由一个儒家的理念,变成了明清以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

(摘编自黄志繁《宗族的由来》,有改动)

材料二

《传统家族试论》说宋元以下有“新的宗族结构出现”,“新式宗族是由许多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或共祖家庭组成的,共财单位很少超出同祖父的成员,但通声气、济有无的范围却可以远过于五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水纹一样,图图相连,牵牵扯扯,是网络结构。而士绅阶层处于关系网核心,是所谓的“一方之望”。他们回籍行孝,其价值、行为、道德表率作用,对于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行为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思路是沿着由上到下的系统关系走的,所以在人际伦理中也就强调尊高者的义务。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的话对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着长久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献资料都反映出,有不少地方的士人都认为儒家思想只适合读书人,与地方下层社会的庶民思维之间有难以衔接的矛盾。其中,“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礼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由士人承担的。

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管理各种事务的同时,还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儒家的价值观念、国家意识形态、条文法规传达到民间。罗志田曾指出士人通过寓正德于厚生的方式构建下层民间社会,通过使“道”与乡土衔接让“地方”具有更多自足的意义。而宗庙、家谱等,正是这些礼仪和儒家思想观念、价值下到民间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徐跃《花开即故山》,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杨万里死后得到“文节”谥号的事例,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所起的榜样作用。

B.材料二指出,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呈水纹状网络结构,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内涵一致。

C.材料二关注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问题,如“孝”这个观念只适合读书人,导致其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

D.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宗族做出思考,但所依据的史料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氏图谱》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可见族谱对宗族有重要意义。

B.根据封建宗法理论规定,老百姓可自己房屋中、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

C.宋代理学家改革宗法礼仪并非为了变革社会,而是为了不断完善既有社会秩序。

D.宗族由儒家理念变为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与很多人的努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四段从朱熹的改革说起,推演出祠堂形成过程之漫长,论证思路严谨清晰。

B.材料一通过比较宋代大家族与明清宗族的不同之处,阐释了宗族的由来。

C.材料二举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为例,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为己任。

D.材料二第三段围绕士在沟通上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肯定宗庙的意义。

4.材料一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却两次提到小说中的人物或事迹,请简析其作用。(4分)

5.材料一、二均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超然客公众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节选)

马尔克斯

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了两边对称的香蕉林带,不时从车窗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是上午十一点。

“你最好把车窗关上。”女人说。

小女孩想把窗子关上,可是车窗锈住了,怎么也拽不动。

她们是这节简陋的车厢里仅有的乘客。机车的煤烟不停地飘进窗子里来。小女孩把她们随身带着的东西——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靠窗的座位上。自己坐到离窗稍远的位子上。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

小女孩十二岁。那个女人矮小孱弱,穿的衣服像件法袍。整个旅途中,她一直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十二点了,火车慢腾腾地行驶着。女人低着头,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小女孩脱掉鞋子,然后到卫生间去,把那束枯萎的鲜花浸在水里。

她回来的时候,妈妈正在等她吃饭。

火车徐徐穿过一座铁桥,又经过了一个镇子,镇上另一端是一片因干旱而龟裂的平原。

女人停下来不吃了。

“把鞋穿上!”她对小女孩说。

小女孩向窗外望了一下。映入眼帘的还是一片荒凉的旷野。她把剩下的饼干塞进袋子里,连忙穿上鞋。

“梳梳头!”妈妈递给她一把梳子。

“你要有什么事儿,现在赶快做。”女人说,“接下来就算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小女孩点点头。

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小女孩用湿漉漉的报纸把鲜花包好,目不转睛地瞅着母亲。母亲也用温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

小镇热得像个蒸笼。母女俩下了车,穿过空无一人的车站。

快两点了。在这个时候,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有些人把椅子靠在树荫下,在大街上睡午觉。

母女俩悄悄地走进小镇,她们径直朝神父的住处走去。母亲用手指敲了敲纱门,有人细声慢语地问:“谁啊 ”

“我要找神父。”母亲说。

“神父正在睡觉呢。”

“我有急事。”母亲固执地道。

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他叫你们三点以后再来。”开门的妇女把声音压得低低地说,“他才躺下五分钟。”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母亲说。她的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的温和,流露出各种各样的、复杂的感情。

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镜,从里面走出来。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开门的那位妇女的哥哥。你有什么事”他问。

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个女人,然后透过纱窗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明朗天空。

①“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 ”他问道。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听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着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在细雨的淅沥声中寡妇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拿出一支老式手枪,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举起枪,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②她随即听到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哟,我的妈!”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卧着一具男尸。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说。

“卡络斯·森特诺,”那个女人说,“我唯一的儿子。”

神父走到柜子跟前。柜子里的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的。

神父吁了一口气。

“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

女人回答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子。看到她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为惊异。

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插嘴说。

“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

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他叮嘱她们把头包好,免得中暑。

在临街的大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把鼻子贴在纱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树荫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的反常样子,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

③“等一会儿走吧。”说话的时候,他没看那个女人。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要不从院子的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女人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女孩子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④“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说,“等一等,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像电影镜头一样,小说的场景从行驶中的火车开始;“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车窗锈住了”等描写,奠定了小说不太明快的叙事基调。

B.透过“鲜花”“丧服”等词语,我们隐约可以猜测到母女俩将要进行的是一场拜祭活动,但拜祭谁,作者故意设下悬念,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并没有提及。

C.随着神父的出场,此前笼罩在母女俩身上的迷雾逐渐褪去了神秘的外衣,“小偷”母亲的身份,让女人变得冷漠而无情。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旁观叙述者的角度,几乎是一种纯客观的摄像式的描写,语言非常节制,和作品内在的浓烈情感形成极大的反差。

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处,神父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母女俩的关心,他主要是从天气状况出发给予母女俩一句很平常的劝说。

B.第②处,从“小偷”中枪后的表现中,我们可以明确“小偷”这一形象并没有被赋予过多的负面色彩,卡络斯·森特诺不是小偷,一切都是小镇人的误解。

C.第③处,神父的举止是为了避免母女俩受到更多的伤害,他的言谈中充满了一种设身处地般的体贴。

D.第④处,神父的这句劝阻多少有点儿无能为力,神父内心所有的波澜只能凝聚在这一句话中,耐人寻味。

8.女人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用意 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4分)

9.如欲以“一曲含蓄的母爱的赞歌”为题写一则《礼拜二午睡时刻》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臣。得民心者民从之,有贤佐者士归之。贤者立于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也。何以知其然也?

管仲者,桓公之雠也。鲍叔以为贤于己,而进之桓公,桓公委之国政焉,垂拱无事而朝诸侯,鲍叔之力也。卫灵公之时, 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史?患之,数言蘧伯玉贤而不听。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生不能进速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而置尸于北堂厅于我足矣。”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灵公造然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贵之,召弥子瑕而退,徙丧于堂,成礼而后去。卫国以治,史之力也。

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被发阳狂;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从,自是之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与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安存,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今知恶古之危亡,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于前人也。

(节选自《大戴礼记》)

材料二:

今夫爚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

赵简子昼居,喟然太息曰:“异哉!吾欲伐卫十年矣,而卫不伐。”侍者曰:“以赵之大而伐卫之细,君若不欲则可也;君若欲之,请今伐之。”简子曰:“不如而言也。卫有士十人于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义也,而我伐之,是我为不义也。”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卫可谓知用人矣,游十士而国家得安。简子可谓好从谏矣,听十士而无侵小夺弱之名。

(节选自《吕氏春秋·期贤》)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是A不能B正君者C死D不当E成礼F而置尸G于北堂H于我I足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朝,指“使……来朝见”,与“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用法不同。

B.不肖,指没有才能,与文中的“贤”相对。代指自己时,常表示自谦。

C.被,意为“覆盖”,与《促织》“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词义相同。

D.而,代词,它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而母立于兹”中的“而”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的作者认为,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功名,一个重要原因是任用了管仲,而管仲得到重用,是因为鲍叔认可管仲才能,因而推荐了他。

B.商纣王杀了比干,陈灵公杀了泄冶,他们手下的贤人就全都离心离德,不愿再为其卖命;而缺少了贤人的辅佐,最终导致了商和陈的灭亡。

C.赵简子攻打卫国的想法,过了十年尚未实施,他为此发出了慨叹:在侍者劝他付诸行动时,他认同卫国的十个士人所说的攻打卫国是不义的行为。

D.两则材料虽然出处不同,但作者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即作国君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得到贤能的人,这样才可以长治久安,才能够获得好的名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于前人也。

(2)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选用的事例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郡斋书事寄子履[注]

欧阳修

使君居处似山中,吏散焚香一室空。

雨过紫苔唯鸟迹,夜凉苍桧起天风。

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岁丰。

寄语瀛洲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

[注]此诗于治平四年知亳州时作。子履,即陆子履,欧阳修的朋友,此时在亳州的临郡颍州为官,两人多有诗歌唱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中“使君”是自指,“空”与“似山中”相照应,写出环境的冷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通过描绘紫苔上的鸟迹和夜晚苍桧在风中的声响,以有衬无,传达出诗人对安然闲暇时光的喜爱。

C.“瀛洲未归客”指陆子履,照应标题,同时又有赞美朋友落拓不羁、仙风道骨、潇洒出世的意味。

D. 本诗是诗人与友人赠答之作,词句寻常平易,朴实恬淡,给人以亲切之感,更容易产生心灵共鸣。

16.颈联中“白醪”与“红枣”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破亡的原因是“ _______”,并规劝当朝统治者 “_______”。

(2)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刘义隆想要效仿古人,建立“_______”那样的大功, 但由于行事草率,仓促北伐,最终却落得“_______ ”的惨败,这对比透露出辛弃疾反对轻率用兵的思想。

(3)“瑟”是我国传统拨弦乐器,也是古诗词中的常用意象,可用来祭祀神祇,也可象征高洁的情操,或者寄托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纵览古今,聪俊灵秀之人,于万万人中仅是 ① 。虽然其落草之境大有参差,所行之事更是 ② ,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无争”。身居尘世,递生人海,面对争名逐利之潮起,竞心所牵,人人跻身其中, ③ ,难免身不由己。唯“不争”者,结庐大隐之市,其精气内敛,定力自生,独能拥有完全之自我——顺乎天性行止,进退叩问心声,不为世俗所缚,免受他人役使,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间一自在人耳。

“无争”是一种自由。有此自由之身、空灵之心,精神自与天地大通。如启天聪天目,自能独步当时,感悟超凡脱俗的真知灼见,聆听天鸣地籁的化外之音。偶与心弦鸣和,豁然解悟,信手拈来,辄得千古奇作。这些极具才情、极其聪慧、性情又极为乖张的人,历来被世人视为“异类”。A在造成独立人格的同时,B他们是点染历史,C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艺术绝品,D这些艺术绝品使历史更精彩。E倘若把历朝历代这些异类大家的绝世作品全部剔除,F真不知该怎么写中华文学艺术史还会剩下什么。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几个句子中有三个有语病,请分别找出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顺应天性,进退自如,是天地间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不如原句,请简要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经过200多年的观测,人们证实地球逐渐转慢了,时间也跟着慢了,有时还会突然减慢很多。1959年7月,许多地方都记录到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的情况。 ① ,我们的感官根本觉察不出来;但长期积累下来,就可观了。有人认为20亿年前,一昼夜仅相当于现在的8小时。

② ?许多人认为这是潮汐的影响。因为在涨潮退潮时,潮水都要和地面发生巨大的摩擦。大气和地面的摩擦也可能使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此外,地球体积的膨胀和收缩,地球内部物质因为运动而发生的密度变化, ③ 。尽管以上种种看法都还值得讨论,但时间在变却是事实,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时间是不是在变呢?这就需要一种最标准的钟来校正。当然这种钟不能是常见的普通的钟,需要利用自然界中别的东西作为计算时间的标准。人们发现,气体分子的振动频率总是固定不变的,这是一种比地球自转速度更可靠的时间标准。能准确地起着“摆”作用的还有石英片,将它连接在电路中,它便会产生可以调节时钟行程的振动,这种石英钟的准确性比前一种方法要差一点,但比普通的钟表准确了许多。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2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的”字可以删除的一项是()(3分)

A.这就需要一种最标准的钟来校正

B.能准确地起着“摆”作用的还有石英片

C.它便会产生可以调节时钟行程的振动

D.但比普通的钟表准确了许多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人应该像蘑菇一样。虽然渺小,但能做柔和的不能想象的推挤,把头上积着霜的硬土顶破。

还有人说,人应该做建筑物的尖顶。我们到陌生城市,还不是凭几个建筑物的尖顶来识别的吗?日后离开了,记得起的也就只几个尖顶。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十校联考第一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A.“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所起的榜样作用”说法错误。文中举出杨万里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宋元出现了许多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事例”这一观点。B.“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内涵一致”说法错误。文中所谈关系网核心是士绅阶层,“差序格局”的核心是自己,所以二者内涵不一致。C.“导致其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的表述为“‘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只是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并非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

2.B(B.“老百姓可在自己房屋中、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当然,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墓祭,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可知,“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不是封建宗法理论规定的。)

3.C(C.“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为己任”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二段“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可知,材料二举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为例,意在证明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

4.①第一次引述祝家庄的事例,让文章内容更丰富(1分),说明宋代当时大家族的势力强大(1分),意在反映宋代大家族靠家族武装力量维系秩序(1分)。②第二次提到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避免了论述的单调(1分),说明杨邦义这个人物的影响比较深远、名声显著(1分),意在反映“宋元出现了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设专祠祭拜的事例”(1分)。(每点2分,每一点中包含三个信息,答到其中任意两个给2分,意对即可)

(作者在材料一第二段“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亦非空穴来风”中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后一句“但亦非空穴来风”有肯定了小说中情节也有其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面。作者通过引述祝家庄的事例,说明宋代当时大家族的势力强大,意在反映宋代大家族靠家族武装力量维系秩序。而在第三段中第二次“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他在金兵入侵建康时被俘,坚贞不屈,被金人剖心,死后被谥为‘忠襄公’”可知,从宋代到现代,杨邦义这一英雄人物被人们一直所铭记,说明杨邦义这个人物的影响比较深远。同时引入了一部非常流行的小说的情节,能够让文章内容更丰富,也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了论述的单调。)

5.①材料一所谓‘礼不下庶人’,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1分),到明中期才允许庶人建祠堂拜先祖(1分),侧重从突破等级限制的角度分析“礼下庶人”的过程(1分)。

②材料二强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承担着“礼下庶人”的工作(1分),侧重从士人对于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的影响(1分),分析士人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上下沟通者对“礼下庶人”的作用(1分)。

(材料一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从第三段“历史上,所谓‘礼不下庶人’,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从‘天子七庙’到‘士一庙’,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当然,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墓祭,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第四段“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祀等级的限制。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就是‘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东’……实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漫长,一直到明代中期才完成”等内容可以看出,材料一侧重从突破等级限制的角度分析“礼下庶人”的过程。与材料一不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则是从“化民成俗”的角度分析士人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上下沟通者对“礼下庶人”的作用。如第一段中“而士绅阶层处于关系网核心,是所谓的‘一方之望’。他们回籍行孝,其价值、行为、道德表率作用,对于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行为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二段“不少地方的士人都认为儒家思想只适合读书人,与地方下层社会的庶民思维之间有难以衔接的矛盾。其中,‘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礼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由士人承担的”,第三段“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管理各种事务的同时,还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儒家的价值观念、国家意识形态、条文法规传达到民间”等内容都表明了这一点。)

6.C 【解析】“冷漠而无情”错。

7.B 【解析】“不是小偷,一切都是小镇人的误解”错。

8.①这话是说给神父的:我的儿子,不可能是一个小偷。(你们因为“莫须有”的猜测杀了他,是应该接受灵魂的拷问和审判的)②这话是说给自己的:在母亲的心目中,“他”不论做过什么,都不影响“他是一个好孩子”这一形象。③“他”一直都是母亲的骄傲。“他”是一个担负家庭重任、宁愿把牙全部拔掉了、当拳击手常被人打得几天不能起床也不偷东西吃的好儿子,是任何母亲都应该骄傲的孩子。(每条2分,答出其中两条、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身份的特殊,使母亲的表达,压抑悲痛而又隐忍。儿子是被人当做小偷打死,但是母亲坚信自己的儿子是个好人,她来这里祭奠她的儿子,并为他正名。母亲的悲痛无法言说,母亲必须极力克制自己的情感。②母亲是自尊而又坚毅的,文章表现的非常含蓄。为维护儿子的形象,母亲在神父面前“平静”“温和”“不动声色”"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等语句,彰显了母亲的自尊坚毅。③马尔克斯的叙述简洁而不动声色,他只写下了母亲面对一切的镇静,镇静的后面隐藏着的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都被含蓄地隐藏了起来。(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FH(每处1分,共3分。多涂不给分。) [解析]联系前文可知,所谓“不能正君”即“不能进蓬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是不能正君者”是史对自己的评价,句意完整,故在C处断开。“不当”的意思是不应该,“成礼”是按一定礼仪办丧事,“不当成礼”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在F处断开。“置尸”是动作,“北堂”是地点,两者形成了动补关系,故在“于北堂”后面的 H 处断开

11.(3 分)C[解析]材料中的“被”同“披”,意为披散、散开,指不束发而使之披散开。

12.(3 分)B[解析]“他们手下的贤人就全都离心离德,不愿再为其卖命”错,范围扩大,材料中只提到了箕子和邓元。

13.(1)不致力于沿用前代安国存身的方法,那就与往后面跑却想要追赶上前面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啊。[重要词语“袭”袭,沿用)、“却走”(后面跑)、“及”(追赶上)各 1分,意 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所以在赵简子当政时,卫国用十个人就扼制住了赵国的军队,一直到赵简子去世。[重要词语“以”(用、凭借)、“按”(遏住、扼制住)、“……之身”(去世)各 1分, 1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14.同:都选用了任用贤人会让国家长治久安的正面事例。材料一选用了鲍叔和史两个正面事例;材料二选用了卫国任用十个士的事例。异:材料一选用了商纣王杀死王子比干和陈灵公杀死泄冶导致亡国的反面事例。(同 2 分,异 1分,共3 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

材料一:

国家不追求大,而追求得到民心;辅佐之臣不追求多,而追求得到贤臣。得到民心的人百姓顺从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士人归附他。贤臣立在自己的朝廷,天下的豪杰就一个接一个地奔赴前来了。凭什么知道事情会这样呢?

管仲,是齐桓公的仇敌。鲍叔认为他比自己贤能,就把他举荐给齐桓公,齐桓公委任他掌管国政齐桓公垂衣拱手,不做什么事,就能使诸侯来朝拜,这是鲍叔的力量啊。卫灵公的时候,蘧伯玉贤能而不被任用,弥子瑕没有才干却担当大事,史?对此很是担心,多次言说蘧伯玉贤能而国君不听。史?病得快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我马上要死了,在北堂为我办理丧事。我活着的时候不能使蓬伯玉进入朝廷,并且斥退弥子瑕,这说明我是不能纠正国君错误的人,死了以后不应按规定的礼仪办理丧事,把尸首放在北堂上,我就满足了。”卫灵公前往吊唁,询问其中的缘故,史?的儿子把父亲的话报告上去.卫灵公不安地变了脸色,说:“我错了!”立刻召见蘧伯玉而让他显贵,召见弥子瑕就罢免了他,让史蜡的丧事在正厅办理,完成礼仪之后才离开。卫国治理得好,是史的力量啊。

商纣王杀了王子比干,箕子就披散头发,假装疯颠;陈灵公杀了泄冶,邓元就带着整个家族离开了陈国,自此以后,商并入了周,陈被楚灭亡了,就是因为他们杀了比干与泄冶,失了箕子和邓元呀。所以说没有总是安定的国家,没有适宜治理的百姓,得到贤能的人就能使国家安定而得以生存,失去贤能的人国家就会危险灭亡,从古到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明镜,是用来察看形体的;过去的事情,是用来了解当今的。如今知道憎恨历史上那些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不致力于沿用前代安国存身的方法,那就与往后面跑却想要追赶上前面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啊。

材料二:

如今那些通过用火照蝉的方法来捕蝉的人,致力于使火明亮、摇动树木罢了。火不明亮,即使摇动树木,有什么好处?国君有能够昭明自己的品德的,天下的士人归附他,就像蝉飞向明亮的火一样。所有的国家不会无缘无故地安定,名声不会无缘无故地显赫,一定要得到贤人才行啊。赵简子白天闲坐,慨然长叹说:“真怪呀!我想攻打卫国已经十年了,但到现在也没有攻打。”侍者说:“凭着赵国的强大攻打弱小的卫国,国君您如果不想打就罢了;您如果想打,请现在就攻打它。”简子说:“不像你说的那样啊。卫国有十个士在我这里,我将要攻打卫国了,十个人都说这是不义的行为,而我攻打它,就是我做不义之事啊。”所以在赵简子当政时,卫国用十个人就扼制住了赵国的军队,一直到赵简子去世。卫国可以说是懂得任用人的了,让十个士出游赵国,国家就得到了安定。简子可以说是喜欢听从劝谏的了,听了十个士的话避免了侵夺弱小的坏名声。

15. A(“写出环境的冷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环境是清静的,诗人的情绪是渐趋高昂的)

16.①借“白醪”“红枣”两个意象,描绘出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 ②“白”“红”色彩鲜明,烘托出官民同乐、热闹祥和的气氛;③两个意象营造的意境氛围,使诗歌由安闲惬意转入关注民生,为下文抒情积蓄力量。(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

(1) 弊在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示例一: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李商隐)

示例二: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示例三: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短歌行》曹操)

示例四: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诗经》)

示例五: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6分。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漏字则该句不得分)

18.①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屈指可数)②千差万别(天差地别、迥然不同) ③随波逐流(随声附和)(每处1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及在具体情境中准确运用的能力。根据空缺①处上下文语境中的“于万万人中仅是”“大有参差”等的提示,该处应填入的成语意思是形容少之又少,故可填“凤毛麟角”;根据空缺②处上下文语境中的“大有参差”“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等的提示,该处应填入的成语意思是强调差别之大,故可填“千差万别”;根据空缺③处上下文语境中的“争名逐利之潮起”“人人跻身其中”“身不由己”等的提示,该处应填入的成语意思是受潮流摆布,故可填“随波逐流”。

19.示例:A把“造成”改为“形成”;B在“点染历史”后面加“的旷古奇人”;F删除“该怎么写”或“还会剩下什么”。(修改正确即可,一处1分;其他修改,合理的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A“造成”和“人格”搭配不当;B成分残缺,可以在“点染历史”后面加“的旷古奇人”;F句式杂糅,可以删除“该怎么写”或“还会剩下什么”。

20.①原文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前四个分句均为六字短句,句式整饬,反复铺排,正反相成,表意丰富,简练明快,有韵律感;后两个分句用散句,错落有致。(3分)②原文仿骈偶句式,点缀文言字词,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并用,句式活泼,语言雅洁,与上文语境衔接更协调。(2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原文的句式结构、句型功能、行文风格等角度揣摩、比较、体会。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整散结合的短句表达,前四个分句是六字短句,表意丰富,句式整齐,有气势;后两个分句是散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简练明快。运用文言字词与句式,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并用,行文简洁,典雅,与上文语境衔接更协调。

21.示例:①虽然这些减慢的数字是微小的②为什么地球自转速度会变慢呢 ③都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每处2分)

【解析】本题考查在准确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根据上文语境中“许多地方都记录到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的情况”以及下文的“但长期积累下来,就可观了”这两个信息点的提示,可以推断空缺①处应补写的内容是“虽然这些减慢的数字是微小的”。根据空缺②处语句的段首位置及问号的提示,还有下文“许多人认为这是潮汐的影响”的提示,可以推断该处应补写的内容是“为什么地球自转速度会变慢呢”。根据上文有关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的诸因素分析的提示,可以推断空缺③处应补的内容是“都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

22.D【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虚词的能力。根据具体语境,不能删除A、B、C三项句子中的“的”字。

23.参考立意:

①渺小、平凡的人也要坚韧不拔,敢于奋斗、突破。

②人要勇于追求卓越、优秀,要有积极进取的心态。

高三一模后语文科目的复习建议

一模考就是各位考生面向考纲或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次自我摸底考试。一模后,就高三语文学科而言,最后两个多月的复习时间,尤为珍贵,当精打细算,不可须臾浪费,因此,明确复习方向,避免淹没于机械刷题,所以,接下来抓住重点好好复习是关键。

1、试卷分析研究透彻,详细深入地挖掘,了解高考改革的重点、难点、以及考试中的错题,对自己的现状有所了解,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对后续的复习事半功倍。

2、语言基础部分:考生要注意及时转变答题思路,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在适当的练习新题型的同时也可适当复习一些老题型加以巩固,备考中要以不变应万变,灵活应对。

3、文言文阅读:一般文言文中简答题的设置都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归纳,题目不难。但提示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理清文脉,弄懂文章的结构层次。

4、背诵默写:在复习背诵的时候,要注重文意的理解以及在语境中的作用。

5、诗歌阅读:要重点练习此类题型,认真审题。

6、阅读延伸:将阅读延伸放到古诗文后面考查,是近几年高考比较确定的方向,在备考时要格外注意,要掌握各种出题形式,出题角度和答题思路。

7、现代文阅读:要回归原文,读懂原文。不管是科技文考查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还是散文考查的文章主旨的归纳概括能力,都需要考生先训练对原文的理解以及把握原文的意思。

高三一模有何意义

高三下学期的一模考试就是为了检测大家对高中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发现问题查漏补缺的好机会。一模也体现出大家的考试技巧,训练答题时间和速度。如果能把握好一模考试,在一模中取得好成绩,那么,对高考前的迅速提升多少还是有点帮助的。

一模考试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高考的备考氛围无论是在准备考试阶段,还是在考场内,或是在考试结束后,每个阶段都有助于考生去提前适应高考、端正考试心态。而看似普普通通的一模,其实也是一场心理战。但无论一模题目难易,分数高低,只要自己的名次位置和平时的学习情况一致,就算正常发挥了。

223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