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周国平《经典闲读》读后感范文5篇

时间: 斯祺21212 分享

  《经典闲读》读书文辑将周国平先生这些年在阅读经典、直接与大师交流时的感悟和心得结集成书,涉及哲学、文学、宗教等诸多领域,饱含了周国平先生对人类生存困境和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思。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经典闲读》读后感

  周国平老师是一直我喜爱的作家,《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让我感受深沉的父爱与内心的痛楚,好几次不忍看下去,这是他给我的最初印象。后来逐渐接触到《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宝贝宝贝》、《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和《各自的朝圣路》等书,周老师不仅才华横溢,严谨思维,更觉得他是一位心灵的导师,生命的智者。

  如今的社会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出书的人越来越多了,书籍以各种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糟粕与精华并存,面对海量般的信息,是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看走马灯似的畅销书上,让自己的灵魂更加喧嚣烦躁,还是让心安静下来,把精力集中在经过时间的检验流传至今的经典的著作上,与大师和经典抗争和争鸣?作者的观点很明确:直接读原著,直接和大师交流,结识和欣赏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因为,大师绝对比追随者可爱无比也更加平易近人,直接读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径。

  这本《经典闲读》,是品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也是他多年读书的心得体会。我们发现,周老师博览群书之广,通贯古今,融汇中西,上至古代希腊,下至当今的大师在他笔下栩栩如生,或至情至性,或可敬可爱,个个个性鲜明。相信周老师已经不下几遍,虽然他说读书要不求甚解,我认为只是谦虚的说法。本书还是用我们一贯喜欢的风格,语言文字充满了智者的哲思和诗意的美感,对于爱好读书写作的人,思想境界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从中可得到一些启发。

  周老师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他借孔子说出了读书的目的,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视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象孔子一样做一个洒脱的读书人。

  在书的最后,周老师关于如何去读书、读好书提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和我们一起分享了读书的乐趣和收获。“藏书多是一辈子读不完的,可是,一见好书或似乎好的书,还是忍不住要买,想去读,仿佛能够永远活下去读下去似的。嗜好往往使人忘记自己终有一死。”这些读书哲语《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虽然看过,今天又重读一遍,仍值得回味。

  看了这本经典闲读,更激起了我看经典的兴趣。

  《经典闲读》读后感

  周先生在代序中写道,直接与大师交流,结实和欣赏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正如歌德所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周国平先生写古驿道上失散——读《我们仨》,年尽九旬的杨绛先生,两年间,女儿和丈夫钱钟书先后病逝,她将自己的一生作结,于是就有了这三口之家。长梦始于钱先生被一辆来路不明的汽车接走,“我”和阿瑗去寻找,自此一家人走上了一条古驿道,在古驿道上相聚,直至最后失散。这显然是喻指从钱先生住院到去世——包括钱瑗住院和去世的四年半历程。失散在古驿道上,这是人世间最寻常的遭遇,但也是最哀痛经验。《浮生六记》中沈复和陈云,一样的书香人家,恩爱夫妻,到头来也是昨欢今悲,生死隔绝。中道相离也罢,白头到老也罢,结果都是一样的。夫妇之间,亲子之间,情太深了,怕的不是死,而是永不再聚的失散,以至于真希望有来世或者天国。这本书我也读过,我在想,如果让我写读后感,我会怎样构思、起笔、收笔,无外乎,一是介绍框架内容,二是表示惋惜之言,在无新意,而读周先生的感悟让我耳目一新,思绪豁然开朗,将人生别离比喻为失散在古驿道上,人生相遇、相聚、相知、相守皆是缘分,爱过方知情浓,正是这前世修来的缘分,让我们害怕彼此的失散,亦如品读他的散文,平白朴实的语言,浅显哲理的语句,总能让我顿悟。

  周国平先生说读书的档次大体上决定了写作的档次。平日里读什么书,会在内听觉上形成一种韵律,实际上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内在格调和趣味,写作时就不由自主地跟着走。

  寥寥数语,仔细揣摩,无不蕴含着一定哲理,正如读好书中所言,读书的档次决定了你的写作档次,难道不是决定你这个人的档次吗?人的定位是什么,难倒不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吗?

  《经典闲读》读后感

  “阅读是我的情人,写作是我的妻子。”这样的广告词的确是煽情的。对于喜欢书籍,热爱读书的人来说,是有很大杀伤力的。让人禁不住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来阐述和体现这个命题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周国平,在学界也算是一个人物,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出名是因为他的散文,有多部散文集出版。《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等。还出版过纪实类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等。以前读过《守望的距离》(修订本)和《岁月与性情》和《人间学术》等,为他的文字的温情、睿智、坦率所折服。

  这本《经典闲读》是作者有关阅读经典书籍方面的文章集子。这本书把相关的文章分成十一辑。这十一辑中的文章的写作时间有早有迟,既有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也有写于这个世纪头十年的文章,跨度长达30多年。书中的一些文章以前就已经阅读过,比如《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哲人隐语》、《孔子的洒脱》等,再次相遇,别有意趣,还是能引人思考。

  诚如周国平先生在代序《我的读书旨趣》中所言:“直接与大师交流,结识和欣赏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人类历史上这么多可敬可爱的灵魂,我们无法和他们面对面说话,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幸亏人类创造了文字,发明了印刷术,产生了多姿多彩的书籍,使我们能够通过阅读大师们留下了睿智的文字,倾听他们灵魂的歌唱。

  在这个喧嚣的娱乐时代,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社会中,阅读只是度过闲暇时光的其中一种方式。如何让自己的闲暇时间过得更精彩、更快乐,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读能使自己快乐的书,的确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读书能达到使人快乐的境界其实是一种挺高的境界了,陶渊明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什么样的书,能让我产生思维的愉悦和快感,在我看来,那非经典书籍莫属。如何阅读经典?正如周先生所言,阅读时候的心态很重要。你可以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这样的话,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是比较轻松的,阅读的时候更容易产生愉悦感。如果你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那更是奇妙的享受了。 经典书籍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不要错过了这些人人可享受的财富,让我们拿起经典,一起享用这人世间最美好的精神食粮!

  《经典闲读》读后感

  脚步太快,会忽略周围的美景。快、高、多不一定都是好事儿,有时会让人忘记初中,盲目的向前——不一定是向前,也许只是自欺欺人的满足罢了。看书亦是如此,有时在琳琅满目的书海中畅游,并不是一件美事儿,因为看着看着我会忘了看书的乐趣与初中,而沉溺于这种消磨之中。记得有一次和一个作者聊天,他很放肆的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从来不看活着的人写得书。”而在这本《经典闲读》的代序中也有一句相类似的话“对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完全不予理睬。”

  或许这样是一种境界,包含了一种专情的态度与固守。而我是达不到这样的态度,书对我来讲,还没有达到那种任由我自由的去摄取和吸收的能力,需要看更多的东西再来筛选。需要看一些闲书去将自己的兴趣点引发出来,也需要看一些经典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好。如果按照他们二人的想法去读书,我可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去看这本书了。

  这段时间和好友聊天说到哲学的问题。他对我说中国的哲学课,尤其是基础的在小学中学中的哲学课都太单薄,让人完全不知道学了干什,所以造成了很多人对于哲学的误解。误以为无用、深奥、不需要去过多的追寻。但是我们忽略的是往往这些人都是被称为“历史上的伟人”有着优秀的灵魂,与他们交流,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而这种交流不一定要用一种严肃的氛围,而是一种缓慢和平的气氛。交流是相互的慰藉。

  读周国平的书是一种间接的获取,或许有些东西过于深奥,我们需要另一个导师的辅助,无疑这本就是如此。他用他的语言去诉说浪漫经历,简单而易懂,虽不至于茅塞顿开,却也能灵光一线的酣畅。内容涉及的很多,从哲学到思想,从书籍到人物,篇幅不大有一种精致的描述,虽不全面,却足以调动兴趣的神经。

  在阅读当中,实在想一口气读完吸收,却又不得不慢下来细细品味。与之前在看那本散文集《最合宜的位置》有些相似,朴实而不失文采,感性的情感之中有着理性的逻辑,这种文字阅读起来不会让人压抑,在优雅之中学习,在认知之中平静。

  好读书、读好书。是我在阅读中最多思考的事情。所以就会羡慕像他这样能够将经典“闲读”的人。反思自己,尚达不到这种境界,因为能够闲读经典需要一套颇为严格严谨的知识体系的建立,也足以穿梭其中,而我还在混沌之中,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和抽象的立体尚未建立成功。好读书是我现在的状态,读好书是我努力的目标。

  《经典闲读》读后感

  第一次认识周国平,应该是从他的《宝贝,宝贝》开始,那时我初为人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有了一种新角度的认识,从周国平先生那,我学到了如何做一个好父亲,如何照顾孩子、与孩子一起享受生活;更加欣赏的周老师对于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之外,对于生活的智慧般见解:那么一个小生命的出现,不只是在生活中增加了一个生命,在周老师的眼里却有那么多别有洞天的认识和体会。后来又读了《妞妞》,才知道周老师还曾经有过那一段悲恸的记忆,虽然妞妞已经不在了,但是周老师对于孩子的挚爱,对于生活的睿智解析,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自我的把握又再一次深深地影响了我。在《经典闲读》里,我看到的是周老师作为一个读书人对于读书、藏书、写作的故事,看到了他对于书的真切热爱和独到见解。

  周老师说:阅读是我的情人,写作是我的妻子。他阅读无数,从科班的哲学到文学、历史、小说等无所不读;当然阅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伴随着他的勤奋和努力,他写作颇丰,从哲学专著到散文集,甚至上述提及的传记,周老师的笔尖触及了他生命中每个灵感达到的地方。在这本《经典闲读》中,他彻彻底底还原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我们可以欣赏到他读书中的感触和在与大师交流过程中捕捉到的写作灵感,也可以看到他对于各类书中观点的品评、对于作者人性的分析、对于时代背景的描述,等等。周老师本人是一个哲学家,记得《燃灯者》中赵越胜先生在提及他很多同行的哲学朋友们中,也提及到了周老师,书中也特意将他对于一些哲学名著的评论放到了开头。在这么痴情的读书人的书中,我们看到了他不仅是阅读名著,而且是跨越了多个领域,诗歌、童话、散文等,只要有趣味的东西,他就会欣然前往,并用自己童真般的好奇与大师级的理性,进入到知识的殿堂里,挖掘属于他自己的宝藏。在书中的结尾处,读书人周老师还和我们一起分享了读书的快乐,读书的心得以及如何去读书等读书人的话题。

  既然阅读是情人,写作是妻子,那么阅读后的交流算是什么?我把它看作是儿时的玩伴。看这本书,就像和周老师在交流,听着他对各类书的评论和他读书的心得。他只是在阅读的积累中抒发了感情,记录了心得;而我们在欣赏他的评论过后,还能获得很多关于读书的教益。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或许可以通过这本书提升阅读品味,专注阅读方向;的确,应该把这本书放到我那杂乱的书房里,找一个显眼的地方摆放着,将来我读书遇到困惑的时候,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59274